利他行为的治理机制及效率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widespread altruistic behavior in the fa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Because altruistic behavior itself can not "automatically" realize the Pareto optimal allocation of family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the corresponding governance mechanism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altruism.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ilemma of altruistic behavior governance mechanism,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self-control level on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not a perfect governance mechanism suitable for all states, and the dynamic governance mechanism chosen by camera should be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maximiz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ltruistic behavior allocation resources.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family altruistic behavio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enlightenment to the current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private family enterprises.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企业发展与战略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902058、70972088) 浙江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9CGJJ003ZQ)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710003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春学;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J];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纪青;杨硕;华丽;袁磊;杨健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人利他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2 邢祖礼;“新的效用函数”:含义与应用——读G·贝克尔的《口味的经济学分析》有感[J];财经科学;2003年S1期
3 朱成全;论经济学的“语言转向”[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7期
4 胡石清;乌家培;;从利他性到社会理性——利他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综合观点[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6期
5 王覃刚;冀红梅;;利他行为、社会资本与制度演化[J];财贸研究;2006年05期
6 朱成全,邹杨;经济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新途径[J];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朱成全;论经济学的科学特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沈恒林;经济道德的社会基础[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丁美东;;个人慈善捐赠的税收激励分析与政策思考[J];当代财经;2008年07期
10 王玉珍;利他行为的“道德人”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朱成全;;略论作为人文精神的经济学[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万成;;“经济人”假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运用[A];国有经济论丛2002——“加入WTO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高月兰;;对“帕累托最优”的伦理诘问[A];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戴玲;罗燕婷;;对“经济人”假设发展的反思——兼论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5 李寿喜;;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逻辑及其治理机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林宏伟;邵培基;王讯;桂波;;考虑利他主义的网络广告运作创新激励机制设计[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俊立;公共财政制度下慈善组织发展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2 王晓明;基于价值共赢的电信商业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唐兵;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王皓白;社会创业动机、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龙晓枫;消费者规范理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艳娟;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博弈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7 陈建林;我国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成本及其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王健;利他行为的模型构造与数量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9 张建玲;生产型企业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严建新;基础研究中职业科学家的自利性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俊华;虚拟团队(VT)激励管理的新视角[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2 罗俊;中国历史背景下的企业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3 张源雄;面子观与社会交往中赠礼行为的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蔡燕青;中国大陆个人慈善捐赠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严恋;我国企业捐赠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谢伟聪;维基百科的人类行为动力学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周建军;基于产权角度的媒介“经济人”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何沁坪;基于新家庭经济论的医生工作家庭关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吴敏;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间合作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汤洁;法经济学之“理性选择”理论及其发展走向[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丁丁;利他行为的经济学描述[J];IT经理世界;2005年13期
2 王玉珍;利他行为的“道德人”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3 叶航;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学家;2005年03期
4 王覃刚;冀红梅;;利他行为、社会资本与制度演化[J];财贸研究;2006年05期
5 陈礼勇;;利己与利他行为浅述——基于非理性均衡点对利己和利他行为变动的理论研究[J];消费导刊;2009年07期
6 刘金阁;王志强;;“经济人”自利和利他行为的一种新综合[J];消费导刊;2009年17期
7 周详;程乐华;;共情对直接利他行为的发生学意义[J];人文杂志;2010年04期
8 吴庆海;;道德、法律与市场治理机制[J];今日科苑;2006年08期
9 周泯非;魏江;;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及其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年01期
10 仲伟周;利他行为·利己行为·外部性——对当前赞助活动的一个经济学解释[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敏娇;何正文;;基于博弈的产学研合作机会主义行为治理机制研究[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董志强;;纯粹利己主义反思与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二重性[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4 刘超;卢泰宏;李伟伟;;中国老年人基于血缘关系的利他性消费行为:实证研究与营销诠释[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晨;何华玲;;“双重风险社会”中公共治理的困境与重塑[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6 邓春玲;;论经济学中的人——经济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戴玲;罗燕婷;;对“经济人”假设发展的反思——兼论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田学斌;;消费者产权、消费风险与政府管制:一个分析框架[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周业安;健康的经济来自好的治理机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中国人民大学 周诚;关于人的经济秉性的科学依据问题的探索[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3 北京大学、长江商学院教授 周其仁;恻隐之心的经济学[N];经济观察报;2007年
4 中国人民大学 周诚;“双重经济秉性人”论纲[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5 罗必良;和谐社会:制度的基础性作用[N];广州日报;2006年
6 海军潜艇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 刘炳福;“斯密难题”与市场价值取向[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余晖;重视对经济治理结构的研究[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8 ;公司治理的焦点问题与突破方略[N];光明日报;2000年
9 李维安 林润辉 周建;新经济形态下的公司治理[N];中国信息报;2001年
10 周诚;“经济人”新论[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姗伊;经济人的行为动机分析[D];辽宁大学;2008年
2 王玉珍;道德秩序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时敏;信任基本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2 刘佳;社会资本理论建构及其经济学意义[D];山东大学;2008年
3 杨未昌;经济人偏好解析[D];湘潭大学;2008年
4 速继明;经济利他主义与理性经济人教条的现实困境[D];上海财经大学;2005年
5 张旭东;交易成本、制度与分工演进[D];郑州大学;2006年
6 付建伟;联盟合作伙伴所在行业的关联度、联盟伙伴关系对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1年
7 张玉容;经济体制中的政府供给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崔艳丽;论我国行业协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52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5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