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经济学、市场与道德:“斯密问题”的发展与超越

发布时间:2018-11-28 12:34
【摘要】:斯密在《国富论》中将人的行为动机归结为"利己",在《道德情操论》中将人的行为动机归结为"利他"。20世纪60年代后的现当代学者多数倾向于认为斯密的两大体系具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但是,此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在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甚至社会学、法律学中演化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围绕由人性基础引发的对道德因素在学科中的影响的讨论。"斯密问题"在经济学领域中的演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经济学讲不讲"道德"的讨论,即经济学本身范式中应不应涵盖以及如何涵盖道德内容的讨论;另一个方面则是由对转型期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思考而引发的市场经济与道德的讨论。
[Abstract]:In Wealth of Nations, Smith ascribes the motive of human behavior to "self-interest." In moral sentiment, the motivation of human behavior is reduced to altruism. Most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cholars after the 1960s tend to think that Smith's two systems are inherently related and consistent. But the debate is not over, but in economics, ethics, management and even sociology, law, some new problems have evolved. A common feature of these issues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fluence of moral factors in the discipline that is based on human nature. " The evolution of Smith's question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has two main aspects. One is the discussion on whether economics talks about "morality", that is, whether economics itself should be covered and how to cover moral content. The other is the discussion of market economy and morality caused by thinking about the realistic problems facing China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
【分类号】:F091.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孟捷;;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陈斌;私营经济发展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9 王来生;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10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其人;论“经济人”和利己与利他——兼论“斯密难题”的产生原因[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2 程民选;;信用的经济学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期

3 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J];教学与研究;2003年11期

4 周新城;决不能把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前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刘瑞;社会主义经济分析中没有“经济人”的位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6 孟捷;;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新民;“斯密问题”:作为“问题”如何不可能[J];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09期

2 徐华;斯密问题解读的合理思路[J];求索;2005年06期

3 朱志刚;;“亚当斯密问题”反思[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9期

4 田江;;从经济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辨证对待“经济人”假设[J];大众商务;2010年16期

5 解涛;;“斯密问题”的重新解读[J];税务与经济;2009年01期

6 张琴;经济学的伦理思考——从“斯密问题”谈起[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方新民;“斯密问题”:作为“问题”的论域与意义[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陈彩虹;无意中证明的另外命题[J];书屋;2003年02期

9 陈彩虹;经济学的革命或复归──读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J];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Z3期

10 王小锡;经济与伦理关系的不同视角[J];经济经纬;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2362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362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5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