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性——方法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9-01-04 18:12
【摘要】:假设新古典生产函数理论正确,再根据经济思想史和交叉科学对其自变量进行识别,识别出的对产出具有影响的变量种类的数量理论上趋于无穷,因此,按照边际生产力理论,资本对于产出的贡献将趋于0,从而运用新古典的逻辑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结论:资本不创造价值。这表明,今天流行于中国的所谓要素收入是一个伪概念。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分配无法按要素进行,因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无法确定。而从历史唯物主义看,中国1949-1976年八级工资制等实践实际上已经印证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生产理论的科学性。新古典和马克思的对比分析表明,只有把产出看成全部属于劳动者,并以公有制企业的形式否定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收入,才能科学地解决产出分配问题。否则,资本收入的存在必然导致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只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能成为中国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性理论。
[Abstract]:Assuming that the neoclassical production function theory is correct,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cross-science to identify its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number of variables that have an impact on output tends to be infinite theoretically, so, according to the marginal productivity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capital to output will tend to be zero, and the conclusion of Marxism is that capital does not create value. This shows that the so-called factor income, which is popular in China today, is a false concept.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allocation cannot be done by factor because the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capital is uncert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practice of eight-class wage system in China from 1949 to 1976 has actually confirmed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s theory of labor value as a theory of producti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eoclassical and Marx shows that only if we regard output as all workers and deny capital owners income by capital ownership in the form of public enterprises can we scientific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output distribution. Otherwise, the existence of capital income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failure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erefore, only Marx's theory of labor value can become the guiding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背景下的消费需求合理性的交叉科学研究”(11YJAZH08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独特竞争优势研究”(12BJL009)
【分类号】:F014.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今朝;龙斧;;经济学方法论中演绎与归纳之争的终结[J];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2 龙斧;王今朝;;从中国房地产业与消费的机理关系看新古典经济学“四化”理论的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3 王今朝;龙斧;;马克思关于供求决定价格规律的假意识性质的交叉科学诠释[J];经济经纬;2011年04期

4 孙冶方;;要理直气壮地抓社会主义利润[J];经济研究;1978年09期

5 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柳;;论西欧封建主促进城市兴起的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2 覃寿伟;;孙中山国家建设中的海洋理念与主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3 金法;;论管理沟通理论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趋势[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赖骏楠;;建构中华法系——学说、民族主义与话语实践(1900—1949)[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5 龚天平;何为芳;;生态文明与经济伦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建国;张晓鹏;张宇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9年14期

7 陈遐;;论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新文化艺术[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8 李方勇;;西方企业组织理论百年演变和发展综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曹德骏;张林超;傅善平;;我国比较管理研究的学科发展问题[J];比较管理;2010年02期

10 李定毅;;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改革的影响及其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莹;;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文化发展繁荣[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旭;;村民自治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分析[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侯经川;黄祖辉;钱文荣;;比较优势与制度选择[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宋丙涛;;黄河农耕文明辉煌和衰落的制度性和经济性原因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5 刘红燃;;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析[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刘东勋;;内陆传统农区的市场化转型与工业化启动机制[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旭东;;试论罗马法对伊斯兰法的影响[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王正斌;房路生;马晓强;;第四十七章 改革三十年来企业管理思想演进路径探析[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9 邱群生;;转向与协同:优化政府职能的现实选择[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罗凤;;泰罗科学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分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杰;公司治理对归核化战略决策及其实施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黄志坚;全面报酬、敬业度和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李春阁;政府信息公开的动力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高晓东;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潮研究(1927-1937)[D];南京大学;2011年

9 高轩;当代中国政府组织协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陈治东;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闵劲华;公共财政支农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徐海燕;基于岗位评价的星级酒店薪酬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昊;市级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D];湘潭大学;2009年

5 杜娟;论公务员的自我实现[D];湘潭大学;2010年

6 姬鹏超;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影响与启示[D];湘潭大学;2010年

7 孙立;试论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马俊;企业韧变能力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彭光灿;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野下的人本管理理论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继国;用现代方法破解市场价值决定的难题——对所谓"供求价值论"之我见[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2 田本国;马克思市场价值理论与资源合理配置[J];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01期

3 龙斧;王今朝;;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非线性关系——对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思考[J];江海学刊;2009年02期

4 王今朝;龙斧;;马克思关于供求决定价格规律的假意识性质的交叉科学诠释[J];经济经纬;2011年04期

5 王冰;薛才琳;陈刚;;马克思关于价格的相关理论及其市场经济意义[J];经济评论;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向红;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1期

2 陈俊明;论资产阶级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发展[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徐伟平;关于劳动价值论问题的系统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4 朱启才;从经济学的发展看劳动价值论的争论[J];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07期

5 ;劳动价值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4期

6 徐幼民;论劳动价值论的成立条件[J];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S1期

7 王德民,刘文娟,罗继红;与时俱进的劳动价值论──要求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J];桂海论丛;2002年03期

8 张瑾;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9 邓立芝;关于劳动价值论几个问题的认识[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10 沈金生,梁庆宾,张晓华;浅析劳动价值论与个人分配制度的关系[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新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志;;新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成庆生;;21世纪“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洪灏;;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几点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张吉清;刘明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孙宇晖;;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许有伦;;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创新[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凌云;;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特征及其发展[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9 许有伦;;怎样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陈志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劳动属性与劳动价值论初探[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探析[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君;加深对劳动的认识[N];光明日报;2003年

2 笛清;《走出千年学术迷宫》创新解读劳动价值论[N];光明日报;2006年

3 潘叔明;劳动价值论历史地位(十五)[N];福建日报;2002年

4 冯子标 焦斌龙;劳动同质性的假设是劳动价值论走不出困境的根[N];发展导报;2002年

5 记者 杨光;再看劳动价值论[N];中国财经报;2001年

6 梁正 王胜强;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劳动价值论[N];社会科学报;2001年

7 ;劳动价值论研究热点综述[N];北京日报;2002年

8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蔡继明教授;如何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9 陈享光;深入讨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问题[N];人民日报;2002年

10 广东省委党校 郑志国;劳动价值论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N];发展导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三红;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曹亚雄;知识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D];武汉大学;2003年

3 李嘉;生物经济引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探[D];吉林大学;2010年

4 乔均;基于马克思主义市场价值理论的品牌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文范;科技进步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D];东北大学;2001年

6 梁玉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朱世陆;人类主体经济学探索[D];厦门大学;2008年

8 赵放;体验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丽娜;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赵建军;论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莉;我国千强镇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邵桂荣;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3 刘润芳;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及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李晶磊;拉卡托斯“硬核—保护带”视域下劳动价值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贺允;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6 郭玲;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关争议问题的认识与思考[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宋锋华;正确理解和深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D];新疆大学;2004年

8 袁群莉;批判实在论及其作为经济学方法论的可能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锦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10 李接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00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00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9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