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我国高碳发展模式下的碳生产率增长分析

发布时间:2019-05-23 10:09
【摘要】:我国经济高碳化特征依然十分明显,碳生产率水平一直以来相对落后。低碳发展与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建设和谐社会、"两型社会"目标一致。因此,提高碳生产率是建构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arbonization in China are still very obvious, and the level of carbon productivity has been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our country adhere to the basic national policy of saving resources,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goal of the "two-type society" is the same.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carbon production rate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construct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与建设路径研究”(08HQZZ012)
【分类号】:X2;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江春;吴磊;滕芸;;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2000-2008[J];财经科学;2010年07期

2 王永龙;;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分析[J];经济学家;2010年11期

3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4 刘玲;丁浩;;提高我国碳生产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年14期

5 徐家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78-2006年[J];亚太经济;2007年06期

6 何建坤;苏明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格杰;陈红;;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2 张敏;;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效应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3 邹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5 詹浩勇;;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互动: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商业研究;2010年07期

6 余慧倩;;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与农业TFP增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刘重力;付斌;李慰;;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国家级开发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基于数据包络方法的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8 姚林如;杨海军;罗明;;我国资本与劳动力匹配状况的实证分析:1978-2005[J];财经论丛;2008年05期

9 尹音频;何辉;;调整个人储蓄利息所得税率对我国稳态人均消费的影响——基于拉姆齐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9年03期

10 肖光恩;刘秋慧;;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J];长江论坛;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龙;;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新探索:制度视角——兼论“中国之谜”[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文溥;龚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王林辉;宋冬林;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个文献综述[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4 刘宪;;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5 刘宪;;劳动者报酬下降、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6 贺京同;李峰;;中国地区间互作、人力资本、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7 张庆昌;;工资上涨、出口增加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下降——基于1952—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10 许相敏;祁支锐;;基于灰色聚类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资本和劳动弹性系数测算[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昌龙;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李晶莹;我国人力资本不均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余昌龙;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王恩旭;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叶征;中国软科学的发展(1978-2010)[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叶樊妮;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核算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7 张鑫;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8 高学武;基于官员晋升的中国财政分权绩效研究:理论和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9 朱贵云;中国农民工收入与生活状况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张充;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杰琦;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邵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黄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赵新华;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8 谭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外溢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樊勇;中国“人口红利”存续的论证[D];河北大学;2009年

10 黄乐军;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07期

3 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年02期

4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5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6 何建坤,刘滨;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J];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7 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8年22期

8 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10 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外刊[J];中国海关;2008年03期

2 鲍芳艳;;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年S8期

3 田月;;碳排放与发展权益[J];中国船检;2008年12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沙澧一翁;;“碳交易”——花点儿钱就可以作孽的混账游戏[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年01期

6 段红霞;;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年04期

7 苏桂荣;刘晓国;;煤矿塌陷区植物修复对碳减排的贡献研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年01期

8 诸大建;刘国平;;碳排放的人文发展绩效指标与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9 季应波;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减控技术的综合述评[J];全球科技经济w,

本文编号:2483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83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c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