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Marx's concep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re are many points worthy of further discuss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our country. Marx's concept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unity of potent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alistic productive forces. Marx's various expressions about productive forces are Marx's description of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productive forc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Marx's concept of "natural productivity", there is no such concept of natural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contemporary scholars call it. Both Marx himself and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our country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spiritual productivity", which is based on "overall workers", which has a grea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作者单位】: 合肥行政学院;
【分类号】:F0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德海;;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看剥削概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周德海;关于理论研究活动的实践本性问题的几点思考——从哲学界中的几种典型的实践概念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刘怡翔;简论生产力概念的泛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许崇正;;马克思智慧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力概念的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5 巨乃岐,刘冠军;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巨乃岐;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范燕宁;马芹;;论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生态维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8 王小锡;道德与精神生产力[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9 贺祥林;宏阔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系统[J];江汉论坛;1999年03期
10 朱沁夫;;生产力概念内涵的嬗变与扩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袁银枝;浅谈制度主客体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7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8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王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朱志敏;;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建华;论剥削[J];长江论坛;2002年06期
2 郭风志;李树申;;精神生产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03期
3 巨乃岐,刘冠军;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刘方声;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特点[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6年02期
5 冯维和;对生产力的几个问题的新思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6 李克华;论绿色生产力[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7 谭忠真,邹东涛;制度生产力的体系及其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6期
8 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关系[J];规划师;2001年01期
9 傅德春;关于“生产力”问题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曹诗图;生产力概念新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洪银兴(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N];光明日报;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贵秋;;精神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的精神因素——与晓亮同志商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01期
2 彭恒军;赵健杰;;论精神生产力的含义[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3 马仲良,韩长霞;马克思论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J];哲学研究;1998年08期
4 段若非;论精神生产力[J];当代思潮;2004年01期
5 王丹;;生态视域中的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陶火生;李家庆;;浅谈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研究综述[J];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7 潘春葆;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J];社会科学;1991年08期
8 刘胜康;精神生产力浅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9 张晓洪,彭熙;试论精神生产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10 王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2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3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黄裳裳;;人文关怀:马克思文化批评的反思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丽华;;机器——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读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赵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种新阐释——理想和现实的结合[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放;马克思不是这个意思[N];北京日报;2003年
2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踏寻马克思的足迹[N];光明日报;2002年
3 张小也;羡慕马克思[N];光明日报;2003年
4 张小儒;再说“羡慕马克思”[N];光明日报;2004年
5 《科技导报》副主编 蔡德诚;马克思:千年第一思想家[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华东师大哲学系 潘德荣;谁在制造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记者 晓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杨金海;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N];学习时报;2000年
10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4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5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袁媛淑;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8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9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维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学说与中国的对外开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2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5 李艳萍;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观[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白春阳;马克思脑体差别思想的当代价值[D];山西大学;2003年
8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9 李业锟;《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D];内蒙古大学;2004年
10 刘儒;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维度及其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95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95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