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7-04-07 22:12

  本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地大物博,疆域面积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历来就极不平衡。作为执政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直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实践。从毛泽东重点发展内地的均衡发展战略到邓小平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江泽民协调发展思想到胡锦涛的统筹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区域经济思想日臻成熟与完善,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标志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新发展为选题,主要尝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一、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理论依据或基础。党的区域经济思想主要是中国产党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自主艰辛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其主要理论依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布局的基本理论,包括生产地域分工与协作论、生产力平衡分布论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论;二是西方经典经济学家的区域经济理论,包括平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科学发展观提出前,我党的区域经济思想及战略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调整。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局势,做出了以内陆地区为重点,各地区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具体而言,从建国到6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思想是以平衡沿海与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标,将经济布局中心放在内地尤其是中部地带,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基地。60年代中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急剧变化,多方面的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接踵而至,党中央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不得不首先考虑国防安全,由此形成了以备战为中心的,重点建设“三线”地区的思想。长达10多年的“三线建设”,使广大的战略后方基本上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布局的大调整。但因过于注重政治和国防意义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了过去30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逐步提出了“两个大局”、“共同富裕”等思想。区域经济政策也按照邓小平的战略构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从片面强调区域均衡发展转向着重利用和发挥区域优势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允许、鼓励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形成了以东部沿海为重点,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国民经济建设的中心逐渐向东部沿海倾斜。为了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党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灵活的特殊政策,先后开辟了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由此形成了一条从南到北沿海岸线延伸的对外开放地带。与此同时,党中央还着手解决贫困问题。1982年,我党率先在甘肃、宁夏等地开展扶贫试点工作,以此为起点,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开始由局部地区扩大到全国范围。这是党的区域经济战略的第二次重大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地发展起来,但同时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以江泽民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由此形成了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区域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做出了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体系、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部署。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形势下,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意气风发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了我国。非典的侵袭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弊端,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发展。以此为契机,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指导思想,并由此确立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针。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以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而形成的。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主要包括: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崛起。针对西部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党中央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确立了九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坚持抓好两型社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这些举措的顺利实施有利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和谐西部,也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的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了有利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金融政策,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树立了长远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政策等。为了继续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党中央确立了东部地区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率先在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节地节水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率先加快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目标。为了帮助“中部崛起”,党中央提出了在中部地区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促进商贸流通旅游业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促进城市群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五、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划分主体功能区;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党中央为加快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在完善管理机构的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种援助政策。针对我国区域开发的无序状况,党中央将我国国土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为我国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党中央还要求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并以此作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六、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前景展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新特点。经过60多年的探索,党的区域经济思想已日趋完善和成熟,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更具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使党的区域经济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二是区域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应对的问题与挑战,包括生命周期理论与可能出现的新一轮区域病,梯度理论与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贫富群体、地区的固化,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规律的公平正义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的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三是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来确保和推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由于本人理论水平和研究方向的局限,经济学知识的不足,特别是对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区域经济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尚属开创性的工作,因此文中错漏、不足之处必然很多,敬请专家指正。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区域经济 科学发展观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1;F092.7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6
  • 第1章 绪论16-32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6-18
  • 1.2 研究综述18-28
  • 1.2.1 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的研究18-24
  • 1.2.2 关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研究24-27
  • 1.2.3 以往研究的成就与不足27-28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28-30
  • 1.3.1 主要研究内容28-29
  • 1.3.2 研究方法29-30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30-32
  • 1.4.1 创新之处30
  • 1.4.2 不足之处30-32
  • 第2章 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32-63
  • 2.1 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32-37
  • 2.1.1 马列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布局的基本理论32-35
  • 2.1.2 西方主要区域经济发展理论35-37
  • 2.2 以内陆地区为重点,各地区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1949——1978)37-44
  • 2.2.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背景38-39
  • 2.2.2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39-44
  • 2.3 以东部沿海为重点,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思想(1978—1991)44-52
  • 2.3.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45-48
  • 2.3.2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48-52
  • 2.4 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1991—2003)52-63
  • 2.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思想的确立52-55
  • 2.4.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55-63
  • 第3章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63-86
  • 3.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63-76
  • 3.1.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63-69
  • 3.1.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理论依据69-76
  • 3.2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76-80
  • 3.2.1 初步探索阶段76-77
  • 3.2.2 发展丰富阶段77-79
  • 3.2.3 整体完善阶段79-80
  • 3.3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和目标80-86
  • 3.3.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80-83
  • 3.3.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83-86
  • 第4章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86-127
  • 4.1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86-95
  • 4.1.1 西部大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86-89
  • 4.1.2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89-92
  • 4.1.3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92-95
  • 4.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95-106
  • 4.2.1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中主要问题95-97
  • 4.2.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启动97-100
  • 4.2.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100-106
  • 4.3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106-114
  • 4.3.1 东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6-109
  • 4.3.2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优势109-111
  • 4.3.3 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111-114
  • 4.4 中部崛起114-127
  • 4.4.1 中部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114-115
  • 4.4.2 中部崛起战略的形成115-117
  • 4.4.3 中部崛起战略的主要任务117-123
  • 4.4.4 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123-127
  • 第5章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127-162
  • 5.1 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127-141
  • 5.1.1 加快革命老区的发展127-131
  • 5.1.2 加快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131-136
  • 5.1.3 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136-141
  • 5.2 划分主体功能区141-149
  • 5.2.1 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形成过程141-145
  • 5.2.2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145-146
  • 5.2.3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意义146-149
  • 5.3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149-156
  • 5.3.1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149-151
  • 5.3.2 加强城市群的发展151-153
  • 5.3.3 加强县域经济的发展153-156
  • 5.4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发展156-162
  • 5.4.1 我国主要经济圈和经济带发展现状156-160
  • 5.4.2 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发展方向160-162
  • 第6章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其前景展望162-180
  • 6.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特点162-166
  • 6.1.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时代性162-163
  • 6.1.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可操作性163-164
  • 6.1.3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科学性164
  • 6.1.4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系统性164-165
  • 6.1.5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主动性165-166
  • 6.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应对的问题与挑战166-174
  • 6.2.1 生命周期理论与可能出现的新一轮的区域病166-167
  • 6.2.2 梯度理论与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贫富群体、地区的固化167-169
  • 6.2.3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规律之间的矛盾169-170
  • 6.2.4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之间的矛盾170-171
  • 6.2.5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对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冲击171-174
  • 6.3 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174-180
  • 6.3.1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前提174-175
  • 6.3.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175-176
  • 6.3.3 加强党的创新能力建设是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动力176-178
  • 6.3.4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保障178-180
  • 结语180-181
  • 参考文献181-188
  • 后记1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答才;;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西部大开发[J];党的文献;2009年02期

2 李连仲;;展望2005:用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发展全局[J];法人杂志;2005年01期

3 朱炳文;;在地区发展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J];当代江西;2006年03期

5 刘苏社;;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理论前沿;2008年14期

6 温家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上)[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年23期

7 薛萍;;科学发展是永恒道理 深化改革是根本出路——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教授[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05期

8 李靖宇;禹建奇;;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J];学理论;2008年06期

9 张文灿;;论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2期

10 郑惠英;;科学发展观下的和谐理论与新疆发展新机遇[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运德;;科学发展观: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何秀玲;;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3 徐梅;;实践“五个统筹”落实科学发展观——贵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思路探讨[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姜晓亭;;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领导能力提升研究[C];2006年

5 唐头祥;;贫困落后地区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领导能力提升研究[C];2006年

6 齐莉娜;卢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旅游业发展——以温州为例[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7 徐慎庠;;中医外治科学发展刍言[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8 葛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油田档案事业发展[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9年

9 王宝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服务型政府[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志澄;;关于省级气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思考[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落实科学发展观 勇创地区新辉煌[N];塔城报;2007年

2 见习记者  蒋云翔;现金向中,向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3 德生;又好又快科学发展[N];辽宁日报;2006年

4 王伟 见习记者 王化威;台安农家书屋建设全国领先[N];鞍山日报 ;2009年

5 崔玉清邋杨秀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保持良好态势[N];国际商报;2007年

6 记者 崔玉清;区域经济发展整体保持良好态势[N];经济日报;2007年

7 郑新立(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N];科技日报;2005年

8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6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2007年5月30日[N];金融时报;2007年

9 本报评论员;争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N];人民日报;2005年

10 金燕;深入解读和运用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大东;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D];湘潭大学;2012年

2 乔恒;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华小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钟伟;科技革命与国家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6 吴长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才强国战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荣丽;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敬辉;新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9 张兰初;邓小平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观[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朱允卫;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家辉;科学发展观与长春市人文环境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徐婷;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薇;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法律考量[D];湖南大学;2006年

4 王

本文编号:291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91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d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