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的基础探讨
本文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的基础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仍是战略性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实现,这有赖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而构造知识基础与建设技术体系是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两个重要基础。构造知识基础应关注其与研究人员的匹配,建设技术体系应包括发展选择与识别技术的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技术的市场应用能力和政府强有力的扶持这四方面的能力。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系统 知识基础 技术体系
【基金】:福建省2010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0R0066) 2007年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XSJRC2007-28)
【分类号】:F091.3
【正文快照】: 在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压力下,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将被淘汰,低碳经济将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在如此紧迫的形势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尽可能地减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柳卸林;区域创新体系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兴宪;刘毅;牛树海;;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2 魏艳,李郑民,杨迅周,刘夏茹,杨文新;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3期
3 阎官法,魏艳,陈一静;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2期
4 雷有福;关于甘肃林业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J];甘肃林业科技;2003年02期
5 史锦凤;马力;;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戚汝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J];经济师;2007年03期
7 何彤慧;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科学与管理;2004年04期
8 孙启贵;邓欣;徐飞;;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8期
9 陈浩;;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进展[J];科技与经济;2006年06期
10 温珂,林则夫;基于核心能力理论探讨区域创新发展——海淀区区域核心能力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廷勇;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测度与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2 肖树忠;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3 周世举;技术进步与福建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6年
4 田红娜;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创新体系营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及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王海龙;面向不连续创新的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田红云;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张建宇;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与变革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利;山东省东营市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秦少波;技术创新对建设集团发展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3 杨海波;基于知识流动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兼论苏州区域创新体系的优化[D];东南大学;2004年
4 赵伟;美国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孟秋敏;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谆;基于产业集群的长株潭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7 陈泉;包头稀土高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措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8 向俊华;后发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协同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9 丁常文;破坏性技术创新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岁s,
本文编号:317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31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