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梧州学院经管学科为例
发布时间:2023-02-01 19:40
教育生态理论主要以生态系统为出发点,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内在逻辑关系。该理论对于教育系统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本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也是进行原始创新、技术转移以及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特色办学是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应然之策,是培养地方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灵魂。梧州学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其经管学科是梧州学院建设最早,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之一。然而,受各种因素制约,梧州学院经管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学科自身定位不准确,学术影响力有待加强,学科建设的制度体系还有待完善以及学生素质培养与社会需求尚存差距等问题。鉴于此,基于教育生态的理论,应当采取明确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的目标定位,构建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特色建设支撑体系,探索经管学科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以及构建学科评价多元化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以期经管学科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特色学科的必要性分析
(一)应用型特色办学是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应然之策
(二)学科特色建设是培养地方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学科特色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灵魂
三、梧州学院经管学科应用型特色建设存在的发展困境
(一)学科自身定位不准确
(二)学术影响力有待加强
(三)经管学科建设的制度体系还有待完善
(四)学生素质培养与社会需求尚存差距
四、教育生态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特色建设的措施
(一)明确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的目标定位
(二)构建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特色建设支撑体系
(三)探索经管学科专业群建设的实践
(四)构建学科评价多元化体系
(五)加强经管学科的梯队建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基于校地合作的视角[J]. 薛玉香.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0)
[2]提高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匹配度——基于政府职能的视角[J]. 张杰. 中国高校科技. 2017(07)
[3]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现状考察及优化[J]. 张堂云,朱良华. 教育评论. 2016(07)
[4]新常态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 左振华,罗雪萍. 中国成人教育. 2016(13)
[5]驻马店论坛:多视角关注本科转型发展[J]. 张祺午. 职业技术教育. 2014(12)
[6]教育生态视域下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发展体系的构建[J]. 曹十芙.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6)
[7]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研究[J]. 李志平,张阿樱,李雪. 教育探索. 2013(05)
[8]应用型人才内涵与梧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框架构建[J]. 张堂云,朱良华. 梧州学院学报. 2013(01)
本文编号:3734406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特色学科的必要性分析
(一)应用型特色办学是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应然之策
(二)学科特色建设是培养地方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学科特色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灵魂
三、梧州学院经管学科应用型特色建设存在的发展困境
(一)学科自身定位不准确
(二)学术影响力有待加强
(三)经管学科建设的制度体系还有待完善
(四)学生素质培养与社会需求尚存差距
四、教育生态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特色建设的措施
(一)明确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的目标定位
(二)构建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特色建设支撑体系
(三)探索经管学科专业群建设的实践
(四)构建学科评价多元化体系
(五)加强经管学科的梯队建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基于校地合作的视角[J]. 薛玉香.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0)
[2]提高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匹配度——基于政府职能的视角[J]. 张杰. 中国高校科技. 2017(07)
[3]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现状考察及优化[J]. 张堂云,朱良华. 教育评论. 2016(07)
[4]新常态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 左振华,罗雪萍. 中国成人教育. 2016(13)
[5]驻马店论坛:多视角关注本科转型发展[J]. 张祺午. 职业技术教育. 2014(12)
[6]教育生态视域下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发展体系的构建[J]. 曹十芙.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6)
[7]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研究[J]. 李志平,张阿樱,李雪. 教育探索. 2013(05)
[8]应用型人才内涵与梧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框架构建[J]. 张堂云,朱良华. 梧州学院学报. 2013(01)
本文编号:3734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3734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