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首都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22:20

  本文关键词:首都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首都 后小康社会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摘要】: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4大支持系统20项具体指标的首都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年度数据对首都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纵向和横向评估,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和人的发展是制约首都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社会发展能力提升缓慢需要予以更多关注。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首都 后小康社会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首都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10XNI021)
【分类号】:F061.3
【正文快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全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中国的“首善之区”,在小康社会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北京市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已达到93.5%。[1]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情况来看,北京2008年就已经达到了农村总体小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晓英;;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变迁评述[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2 曹利军,王华东;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与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05期

3 周长城;谢颖;;科学发展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理论月刊;2008年10期

4 刘玉;刘毅;;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态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年07期

5 水常青,肖云富;国内外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浙江统计;2004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对山东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鲁迪;蒋国富;喻光明;张敏;;土地整理过程中人为干扰的生态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3 戴明新;胡焱弟;彭士涛;白志鹏;田雨;王們;;AHP-Fuzzy在港口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5期

4 刘建林;谢建仓;马斌;孔珂;;基于AHP-MF模型的用户群节水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2期

5 伍名群;安艳玲;周锡德;肖颖;;磷矿山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贵阳市磷矿山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2期

6 杨充霖;文先明;;从传统GDP到可持续发展GDP的历史性转变——可持续发展GDP研究及对中国的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柴小青;;可持续发展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12年02期

8 庄怡琳;杨海真;郭茹;曾刚;马兴发;;生态岛建设过程中环境类指标构建研究——以崇明岛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9 夏军,王中根,穆宏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丁仲时,曾雪荣,麦成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工作的经常化问题[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梅琳;邱俊娟;刘青;;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2 张艳丽;;生态工业园区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石建省;;中国脆弱地质生态类型及其结构特征表述原则[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柴小青;;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系统分析[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曾嵘;魏一鸣;范英;李之杰;;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6 曾瑛;滕玲;林斌;靳洋;;电力特种光缆线路风险指标研究[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吴丹;;广东省发展绿色经济的资源环境分析[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晶;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玉霞;大青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及其可持续发展[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姜涛;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余光英;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及博弈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新疆且末绿洲适度规模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蒋旭光;跨流域调水系统水资源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徐茂华;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姚爽;不完全信息下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9 李新平;“两型社会”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杨卫泽;宜居生态市建设理论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茂;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锦文;佛山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度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潘慧玲;内蒙古阿拉善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韩艳龙;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6 宫文;接替资源找矿对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宁志红;基于网格技术的生态经济区划[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海林;泰安市复合水系统可持续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邝玉春;洛阳栾川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国清;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耦合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汤正刚;;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的发展评价指标[J];长江论坛;2006年01期

2 曹利军;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世界观和价值观[J];科技导报;1997年01期

3 曹利军,王奋宇,,樊立宏;持续发展评价模式及其评析[J];科技导报;1996年02期

4 吴忠民;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不宜颠倒[J];科学决策;2005年02期

5 张志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年03期

6 曹利军,王华东,海热提;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和层次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04期

7 曹利军,王华东;常州市可持续发展限制因子辨识及发展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01期

8 袁卫;彭非;;中国发展指数的编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军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及政策保障[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彩虹;自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继强;徐丰;刘明华;田三春;;经济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詹华群;曾

本文编号:560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560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a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