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校园的分析及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碳校园的分析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碳校园 低碳指标 低碳照明 中水处理 低碳交通 低碳供暖 废物处置 低碳建筑
【摘要】:本文目的是通过研究校园的低碳设计,结合低碳指标分析方法,分析目前校园设计中的不足,并借鉴国内外成熟的低碳发展技术,为我国建造低碳校园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文中阐述了三种校园低碳设计研究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满意度评价法、低碳指标分析方法。结合本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文中选用低碳指标分析法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方法,将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应用于研究低碳校园设计,根据学校的运行模式,建立一套适合校园发展的低碳指标。论述低碳校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推进校园的低碳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低碳校园就是通过校园的低碳设计和管理以发展低碳经济,即通过开发、开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率、加强环境保护力度、转变生活方式等措施,实现在保证校园正常运行和学生生活学习水平提高的同时,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是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分析校园低碳设计的经济效益,比较能确却的分析低碳设计后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本文校园低碳分析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是新建校园,其成本、效益没有确切的数据,第n年的成本,效益及贴现率更加不好估算,所以本文在校园低碳设计中,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满意度评价方法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提出来的满意度方法引申出来的一个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达到的低碳效果满意度进行打分。结果达到碳的零排放的设计,满意度越好,分数值也就越高,最高分数为1;结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碳排放,设计满意度越差,分数值也就越低,取值为0。此法应用于评价低碳校园,评价方法相对简单,在本文分析中,考虑到的设计因素太少,分析结果结果不能全面得出结论。 校园低碳指标分析方法,是根据城市生态指标分析法的理念得来的。结合目前比较成熟的低碳设计和技术,本文提出了一套适合校园低碳发展的指标。在实际应用中,结合本研究对象中提出的设计,与指标表中提出的指标值作比较,分析研究对象中的不足。不但能对本研究对象的低碳设计作出合理的评价,还能分析校园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导校园作出更节能环保的低碳设计。在本文研究中,是比较合适的分析方法。 文中主要从中水回用、低碳照明、垃圾处理、低碳交通、低碳取暖、低碳建筑六个方面来研究校园的低碳建设。结合本文分析,我国低碳校园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项目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考虑到了必要的低碳设计,但仍需要重视节能环节,改进技术,节约资源,发展校园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最大程度废水再生回用和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与循环利用,并采用清洁能源。此外,要做好低碳校园建设,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认识低碳,形成低碳意识;优化资源,做好低碳校园规划;低碳工作,低碳学习;全院参与,开展低碳生活,确保低碳校园建设。
【关键词】:低碳校园 低碳指标 低碳照明 中水处理 低碳交通 低碳供暖 废物处置 低碳建筑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2;X19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9-11
- 1.1.1 课题研究背景9-10
- 1.1.2 目的及意义10-11
- 1.2 低碳经济及低碳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3-16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3-15
- 1.3.2 采用的研究方法15
- 1.3.3 主要难点和创新点15-16
- 2 研究低碳校园的分析方法16-25
- 2.1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16-18
- 2.1.1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基本概念16-17
- 2.1.2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基本计量方法和考虑17-18
- 2.2 满意度评价方法18-21
- 2.2.1 污水处理分析的评价方法19
- 2.2.2 取暖锅炉低碳处理分析的评价方法19
- 2.2.3 固体废弃物处理分析的评价方法19-20
- 2.2.4 照明系统设计评价方法20
- 2.2.5 交通系统分析评价方法20-21
- 2.2.6 综合评价方法21
- 2.3 低碳指标评价方法21-23
- 2.4 本章小结23-25
- 3 校园低碳设计分析25-41
- 3.1 污水低碳设计系统25-27
- 3.1.1 生态城市水循环系统发展模式25
- 3.1.2 污水处理工艺25-26
- 3.1.3 污水处理低碳设计的实施26-27
- 3.1.4 雨水综合利用27
- 3.2 照明系统低碳设计27-30
- 3.2.1 传统照明系统27-28
- 3.2.2 绿色照明28-29
- 3.2.3 校园照明系统29-30
- 3.3 固体废弃物低碳设计分析30-33
- 3.3.1 垃圾全过程碳减排效果30-31
- 3.3.2 校区生活垃圾处理方法31-33
- 3.3.3 生活垃圾处置经济分析33
- 3.4 供热系统低碳设计33-34
- 3.4.1 供暖途径33-34
- 3.4.2 项目供暖34
- 3.5 低碳交通设计系统34-35
- 3.5.1 低碳交通模式34-35
- 3.5.2 项目低碳交通模式35
- 3.6 建筑低碳设计分析35-36
- 3.6.1 低碳建筑模式35
- 3.6.2 校园建筑模式35-36
- 3.7 分析结果36-40
- 3.8 本章小结40-41
- 4 结论与建议41-44
- 4.1 结论41-42
- 4.2 建议42-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8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十二五”低碳发展有6个重点[J];电力与能源;2011年04期
2 唐玮婕;赵维光;;“低碳”拒绝成为时髦的筐[J];公关世界;2010年09期
3 余立风;谢永明;;“低碳”与“绿色”的辩证分析[J];低碳世界;2011年03期
4 王艳坤;;低碳生活就在身边[J];祝您健康;2011年07期
5 ;首届低碳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得到投资者青睐[J];环境保护;2011年12期
6 左岸;;《低碳之路》:低碳时代的战略机遇[J];黄金时代;2010年07期
7 水之湄;;“低碳时代”的健康生活[J];金色少年;2010年03期
8 王丽;邵莉莉;;煤炭企业低碳经营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0期
9 仲秋伊;;低碳生活,大家一起来行动[J];金色少年;2011年03期
10 熊焰;;低碳转型的推动力[J];中国科技投资;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靓;蒋惠琴;劳纯燕;鲍健强;;推进低碳发展 创建低碳城市[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黄国勤;黄依南;;低碳经济及其国内外的新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穆岩;耿炜;;如何发展低碳经济[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郑志洋;武桂桃;;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王红宇;陈璐;白文娟;张丽娜;刘冠飞;;低碳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设想[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6 金宗哲;;低碳节水健康衣[A];雪莲杯第10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梁耀;;“低碳北碚,绿色北碚”建设方式浅谈[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8 ;规划低碳新城启动区 推动低碳城区建设[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9 瞿肖怡;张志军;李莉;;科技引领低碳生活 全力打造低碳社区[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10 张怡萌;胡国成;;中国低碳发展之路探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与潜力[N];中国气象报;2005年
2 陈利浩;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生态特区[N];珠海特区报;2008年
3 记者 程连红;积极推动“低碳经济”[N];深圳商报;2008年
4 记者 戴丽昕;上海探索低碳发展模式[N];上海科技报;2008年
5 马婧婧;低碳生活,,很时尚很环保[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邱登科;低碳设计 激活可持续经济[N];民营经济报;2008年
7 黄胜利;低碳经济下的中国能源未来[N];市场报;2009年
8 记者 邱登科 实习生 邬鹏;广州两会最潮话题:“低碳经济”[N];民营经济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隋明梅 顾阳 雷汉发;保定: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N];经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金堂 韩雁 刘澜 赵志敏 企业主管 聂铭新 教师 冯娜 公务员 李璐;新能源:托起低碳保定[N];保定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宏星;低碳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赵晓娜;中国低碳社会构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3 袁小量;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张剑波;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邓舒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卢晓彤;中国低碳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贾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娟;低碳校园的分析及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梅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徐楚锟;政府引导下的低碳经济融资方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王莹;欧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莹;中国低碳经济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姜卓青;欧盟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天舒;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李鹏;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策[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安红霞;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1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0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