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代理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8 12:12

  本文关键词:代理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委托代理理论 “经济人”假说 行为经济学 激励机制


【摘要】:“经济人”假说和行为经济理论提出了人的行为的两种解释。经济人假设认为,(1)“经济人”具有自利性,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使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2)每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3)人的行为是理性的。 理性经济人的经济理性表现为:人们在市场活动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得失和盈亏的精密计算,其本性是追求私利的,是以利己为原则的,但这样都可以使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理性是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等同,理性经济人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 在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中,对委托人、代理人的假设都是基于经济人假说的。他们为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在这里信任和合作是非常有限的,并且是非常脆弱、不堪一击的。通常的激励手段是与个人业绩挂钩的报酬激励,以及建立更严密的科层制度,但是因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缺乏信任,任何机制总是会给一方留有选择自利的低效率行为的激励,导致了各种激励政策的失效,造成了传统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困境。 行为经济学并不与传统经济学对立,只是考虑了传统经济学中没有考虑的非理性因素,给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中激励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在行为经济学中,认为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人的理性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受到以下三方面的限制: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古典理论中“追求最优的人”在这里变成了“寻求满意的人”。 预期理论也解释了生活中许多背离经济人假设理性选择的现象。预期是一种心理计算活动,而且预期本身体现一定的理性。另外,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利他主义、社会意识、公正追求的品质和观念也是广泛存在的。 因而行为经济理论可以解说委托代理理论中人的非理性的因素。在这里,人更富有情感,不只是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综合的满意度。通过考虑企业中人性化的因素,可以使传统委托代理论的激励困境得到解决,而且提出了更多的企业中关于如何提高效率的激励性手段,这对更好的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有很大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 “经济人”假说 行为经济学 激励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069.9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目的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2.1 理论意义10
  • 1.2.2 现实意义10-11
  • 1.3 文献综述11-13
  •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13-14
  • 1.4.1 研究思路13
  • 1.4.2 研究方法13-14
  • 1.5 本文创新之处14-15
  • 第二章 基本委托代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15-24
  • 2.1 传统经济理论的经济人假说16-18
  • 2.2 行为经济理论对人的假说18-21
  • 2.3 两种理论假设的激励观21-24
  • 第三章 基本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观24-31
  • 3.1 基本的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24-25
  • 3.2 基本委托代理模型的建立25
  • 3.3 基本委托代理理论的缺陷25-31
  • 3.3.1 人的需求是多样的26-27
  • 3.3.2 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是多样的27
  • 3.3.3 金钱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27-28
  • 3.3.4 企业中人行为不总是理性的28-29
  • 3.3.5 利他主义可能在企业中存在29-31
  • 第四章 基本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困境31-36
  • 4.1 激励困惑的出现31-33
  • 4.1.1 业绩报酬与激励31-32
  • 4.1.2 风险与激励32
  • 4.1.3 团队激励——强制性合约32-33
  • 4.1.4 多代理人情况的激励兼容机制33
  • 4.2 经济学家对此的解释33-36
  • 第五章 行为经济学是传统激励困境的出路36-43
  • 5.1 缺乏信任是问题的根源36-37
  • 5.2 效用贴现使人们倾向合作37-39
  • 5.3 科层组织为合作创造了条件39-41
  • 5.4 员工从企业得到的满足感是多方面的41-43
  • 第六章 文化差异与组织行为模式43-50
  • 6.1 文化对组织行为差异的重要影响43-45
  • 6.2 文化差异的四个维度45-48
  • 6.3 文化的激励作用48-50
  • 第七章 日本与美国企业模式的比较50-59
  • 7.1 日本的企业模式与员工行为52-54
  • 7.2 美国的企业模式与员工行为54-56
  • 7.3 Z模式企业56-59
  • 第八章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3
  • 后记6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怡;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5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75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a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