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文化视角下的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21:24

  本文关键词:文化视角下的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增长理论 技术进步 文化变迁 先进文化


【摘要】: 技术进步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现阶段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发达国家依赖技术进步可以实现经济在更长的时期内增长。发展中国家可以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从而争取进入经济发展的轨道。但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些迹象中不难发现,技术进步在各国经济增长中的效用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主要归咎于技术进步作为构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它对经济的影响必然会受到诸如文化、地理、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在这些因素当中,文化的唯一(即各国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所形成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使得它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是其它社会因素所不能比拟的,它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效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主要约束条件。另外,历史证明了文化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总是正相关的。所以文化只有通过不断的变迁才能够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故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获得经济上成功必须依赖技术进步,而通过不断变迁逐渐合理化的文化则是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对现有的文化实施改革,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为技术进步提供必要的条件,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旨在综述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从中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在增长理论演变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个从外生因素到内生变量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过程证明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日益提升的地位,技术进步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通过分析这些理论,它们共有的缺陷被挖掘出来,既它们都忽视了文化对技术进步及至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部分论述了文化的内涵和一般性功能,解释了现阶段文化主要通过作用技术进步发挥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沿着这一思路,深入分析了文化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考察了我国目前文化以及经济增长的基本状况,分析文化变迁对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建设我国先进文化,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理论 技术进步 文化变迁 先进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6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2
  • 第一章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评述性回顾12-21
  • 第一节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概述12-17
  •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2-14
  • 二、约瑟夫·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14-15
  • 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索洛——斯旺模型15-16
  •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16-17
  • 第二节 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评论及延伸17-21
  • 一、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简单评论17-18
  • 二、文章基本思路与框架18-21
  • 第二章 经济增长的文化因素阐释21-33
  • 第一节 文化的界定与文化功能21-26
  • 一、文化的内涵21-23
  • 二、文化功能的一般性分析23-26
  • 第二节 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辨析26-33
  • 一、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26-29
  • 二、文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性分析29-33
  • 第三章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文化变迁和经济增长33-45
  • 第一节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文化变迁33-36
  •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文化33-35
  • 二、转型时期文化改革的途径和方向35-36
  • 第二节 文化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36-40
  • 一、中国经济增长状况36-38
  • 二、文化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38-40
  • 第三节 促进文化建设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40-45
  • 一、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41-42
  • 二、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42
  • 三、弘扬和保护我国民族文化42-43
  • 四、推动文化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43-44
  • 五、拓展对外文化交流44-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7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殷晓峰;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效应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诚志;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经济效应研究[D];外交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907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07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0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