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承载力理论及其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河流承载力理论及其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特别是河流的污染问题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突出,河流的健康与质量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国内外关于承载力研究的一些概念出发,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本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据,结合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河流承载力”这一新的概念体系,作为统筹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新工具与新方法,并且建立了在关于承载力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可发展战略的“评价体系”,围绕河流承载力评价问题,分析了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河流承载力定义、内涵与特征分析,研究了影响河流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河流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河流承载力计算的模型系统,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这为河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产业结构布局和经济发展,以区域河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参考评价区域的建立解决了不同区域间河流承载力“大小”的可比性问题。运用本研究成果,对贵州省八大河流的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关键词】:河流 承载力 河流承载力 河流资源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6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1 导论7-22
- 1.1 承载力理论研究的现状综述7-11
- 1.1.1 土地承载力7-9
- 1.1.2 环境承载力9-10
- 1.1.3 水资源承载力10-11
- 1.2 关于河流的研究综述11-14
- 1.2.1 国外河流理论研究12-13
- 1.2.2 国内河流理论研究13-14
- 1.3 问题提出的背景14-15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5-16
- 1.4.1 河流承载力研究目的15-16
- 1.4.2 河流承载力研究意义16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6-19
- 1.5.1 河流承载力的研究思路16-17
- 1.5.2 河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17-19
- 1.6 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19-20
- 1.7 本文的结构安排20-22
- 2 河流的价值理论与河流生命理论22-34
- 2.1 河流的价值理论22-27
- 2.1.1 河流与人类文明的起源22
- 2.1.2 河流价值的内涵及价值结构22-25
- 2.1.3 河流价值的实现25-26
- 2.1.4 河流价值的意义26-27
- 2.2 河流生命理论27-34
- 2.2.1 河流是一个生命系统27-29
- 2.2.2 河流生命理论的构成29-31
- 2.2.3 河流生命理论在人与自然关系链中的地位31-32
- 2.2.4 河流生命理论的实践价值32-34
- 3 承载力理论及其拓展34-40
- 3.1 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34-36
- 3.1.1 承载力理论34-35
- 3.1.2 承载力的应用35-36
- 3.2 承载力理论的拓展:河流承载力的提出36-37
- 3.2.1 以往定义存在的缺陷与不足36-37
- 3.2.2 河流承载力概念的提出37
- 3.3 河流承载力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37-40
- 4 河流承载力模型40-51
- 4.1 河流承载力模型40
- 4.2 河流承载力的系统结构模型40-42
- 4.3 河流承载力评价体系42-48
- 4.3.1 承载力评价体系的现状42
- 4.3.2 评价体系的构建42-43
- 4.3.3 社会经济系统评价指标43-46
- 4.3.4 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46-47
- 4.3.5 河流资源系统评价指标47-48
- 4.3.6 河流承载力系统评价指标48
- 4.4 河流承载力的计量方法48-51
- 4.4.1 社会经济系统模型的计量48-49
- 4.4.2 生态环境系统模型的计量49
- 4.4.3 河流资源系统模型的计量49-50
- 4.4.4 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河流资源多目标复合模型的函数50-51
- 5 河流承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中的运用51-74
- 5.1 河流承载力是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一个接点51-53
- 5.2 河流承载力在建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中的应用53-60
- 5.2.1 河流承载力应用于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中的方面53-54
- 5.2.2 河流承载力应用于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中各个方面的条件54-56
- 5.2.3 河流承载力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中各方面的应用56-58
- 5.2.4 河流承载力应用于社会经济评价体系中个方面应注意的问题58-60
- 5.3 河流承载力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中的实证研究60-74
- 5.3.1 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的选择60-61
- 5.3.2 综合评价方法运用的技术问题61-66
- 5.3.3 河流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66
- 5.3.4 以贵州省为实例的实证研究66-74
- 6 结论及展望74-78
- 6.1 基本结论74-75
- 6.2 主要贡献及其意义75-76
- 6.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76-78
- 致谢78-79
- 参考文献79-85
- 附录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12期
2 宋华;;高层建筑中短肢剪力墙承载力及连梁作用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年12期
3 王殿茹;赵淑芹;李献士;;环渤海西岸城市群水资源对经济发展承载力动态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年06期
4 王孝忠;;不废江河万古流[J];企业家天地;2006年11期
5 唐占辉;马逊风;王雪峦;;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时空旅游承载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6 田红霞;于长英;郑海霞;;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海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大连市长海县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年02期
7 曾玲;;CFG桩复合地基加固路基的数值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34期
8 姚建峰;外包钢加固梁的计算方法与应用[J];科技和产业;2004年11期
9 水博;;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之博弈论[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8年09期
10 ;小水电建设引入生态评估机制 磐安取消十二个小水电项目[J];小水电;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华;黄亮亮;姜德刚;;河流生态建设健康评估及展望[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10年
2 姜娜;冯绍元;郑艳侠;唐泽军;孟庆义;;河流生态需水估算方法研究进展及展望[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3 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与原则[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治水新理念[C];2004年
5 曲晨;蒋靖;;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扭转承载力计算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建华;曹平周;王庆利;;平面钢闸门中蜂窝主梁的承载力计算[A];钢结构工程研究(三)——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7 吴寒亮;王元丰;;钢管混凝土柱的尺寸效应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宫崇楠;;河流生态修复——时代赋予水利的重要使命[A];山东省老科技工作者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言献策研讨会论文选[C];2007年
9 范涛;高涌涛;徐湘涛;;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以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为例[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王来;张力;;不锈钢焊接空心球节点承载力研究[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天宇;8处河流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完毕[N];鞍山日报 ;2009年
2 党连文;探索水环境与河流生态保护的对策[N];学习时报;2005年
3 靳辉 本报记者 王笑梅;曾经的污水河沟重现鱼踪[N];辽宁日报;2009年
4 ;胁迫与补偿: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探求[N];中国水利报;2004年
5 马广岳 译;纳帕市“活的河流战略”[N];黄河报;2010年
6 孟志康 刘立志 刘立成;京城首家河流生态复原产品基地建成[N];中国水利报;2004年
7 董哲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建立动态运行的筑坝河流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水利报;2004年
8 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刘国纬;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的博弈[N];光明日报;2007年
9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 马吉明;引入新思想让河流开发利用与保护同步[N];中国水利报;2007年
10 刘树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刘树坤:为河流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N];中国水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波;黄河干流生态水文效应与水库生态调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文鸽;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3 齐悦;大型水库生态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群;河流生态和环境需水理论与实践[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5 张振兴;北方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方法及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解恒燕;内置钢箱—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魏华;CFRP加固局部强度不足混凝土柱受压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杨宇;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彭柏兴;红层软岩工程特性及其大直径嵌岩桩若干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彭亚萍;FRP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和节点的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斯陈东;碳纤维加固及可视化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杨建中;竖向开孔钢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曲洪亮;玻璃钢—菱镁混凝土复合构件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4 黄小军;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倪小东;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雷国强;锈蚀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柱承载力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占美森;薄壁钢管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承载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高文信;注浆加固地基承载力计算及工程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兴毓;基于MATLAB的CFG桩复合地基优化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大鹏;基于近自然设计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2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3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