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增速变动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
本文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增速变动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
【摘要】: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企业员工培训的相对缺失、就业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技术进步步伐的减缓、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国民投资率的下降、国内外自然条件的恶化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日本劳动生产率增速的下降。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抑制了日本潜在产出的增长,与需求不足引发的产出缺口,共同导致了日本经济增长的长期低迷。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日本经济 劳动生产率 潜在产出 产出缺口
【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国内污染足迹'问题研究”(编号:13CJJJ19)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链网互动产业升级模型及政策应用研究:以山东省制造业为例”(编号:ZR2013GL003)
【分类号】:F131.3;F014.2
【正文快照】: 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泡沫破灭以来,尽管日本经济并没有“失去”?,但经济的长期低迷却是不争的事实。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波动曲线表明,1991年以来,绝大多数年份的实际GDP增长率都低于1980~2012年的年均增长率(参见图1)。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既有持续通货紧缩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方爱乡;;日本信息化长期落后于美国的原因[J];日本研究;2011年02期
2 车维汉;日本信息技术落后于美国的制度分析及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3期
3 唐英凯;潘滢;袁华剑;;日本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联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年14期
4 黄琪轩;;技术大国起落的历史透视——政府主导的市场规模与技术进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张季风;;重新审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J];日本学刊;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现祥;;中国自主创新的困难在哪里?——对科斯“中国之问”的探讨[J];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2 钱斌;;科技体制的概念分析——兼谈科技体制研究的新视角[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08期
3 刘长军;;刍论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财产创造模式[J];理论导刊;2014年04期
4 董美玲;;浅议我国基于激励相容的科技创新机制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16期
5 宣晓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从社会分工理论观瞻[J];改革;2014年04期
6 马良华;;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和理论的创新突破[J];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02期
7 梁军;;简论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原因与影响[J];日本学刊;2013年06期
8 邢源源;;进入厂商与技术创新[J];中国软科学;2003年05期
9 陈杰;邓俊荣;;日本技术创新体系的转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年08期
10 王宝恒;雷艳红;黄福才;;企业的公共服务追求:内涵与动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和旺;郑世林;王宇锋;;地区制度质量、自主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基于技术创新的金融结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陈杰;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孙志军;我国汽车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樊琦;战略性R&D补贴政策、自主创新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理;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6 邓业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结构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7 白云龙;基于经济权力结构视角的包容性增长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8 赵亮亮;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增长:中国的挑战和国外经验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3年
9 龚传洲;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支持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李玲玲;收入差距、有效需求不足与经济增长放缓[D];暨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民;从美日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论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D];河北大学;2003年
2 席鹭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政策选择[D];广西大学;2004年
3 张英姣;浅论战后日美科技关系的演变[D];武汉大学;2004年
4 申钢强;国际经济背景下政府R&D补贴政策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5 李雪;农业科技资金投入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6 代淑媛;贫困县金融发展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
7 王跃华;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8 孙沛tD;基于VAR模型的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9 胡雨嘉;提升农村消费市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刘露思;地区标志性事件的治理网络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永俊;美国风险投资的制度特点[J];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02期
2 魏龙;;日本实施科技创新立国发展战略的措施[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年04期
3 小林英夫,白雪洁;日本中小企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以跨进IT时代的中小企业地区变化为中心[J];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01期
4 刘孟洲;八十年代日本的科技政策、科研投入及科研活动[J];日本研究;1994年02期
5 白雪洁;“IT革命”与日本的产业竞争力[J];日本学刊;2001年03期
6 陈建安;日本企业的社会化分工体系与市场竞争[J];日本学刊;1994年02期
7 杨国才;从世界500强看美、日大企业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04期
8 李扬;;努力实现无水分的经济增长[J];求是;2013年10期
9 方爱乡;日本信息化的相对落后与日本政府的对策[J];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04期
10 夏明;日本无线通信产业90年代的迅速崛起及其原因探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N];人民日报;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杰;;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的动态关联性研究——兼评宏观经济调控执行绩效[J];当代财经;2008年04期
2 郭红兵;陈平;;基于中国实时数据的产出缺口估计及其修正——兼论中国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预测关系[J];财贸研究;2010年06期
3 郭红兵;陈平;;实时数据与货币政策分析和评价——基于产出缺口的一个说明[J];上海金融;2011年02期
4 曾辉;周宁宁;;产出缺口测量的不确定性研究[J];南方金融;2011年04期
5 陈高;;我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02期
6 黄涛;杨建龙;江明清;;产出缺口的通胀效应与“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通胀前景[J];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04期
7 成学真;宋亚;;产出缺口、拉动效率与我国内需结构关系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12期
8 陈利锋;;不同产出缺口界定与估算的新方法:一个结构性表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陈利锋;;产出缺口估算的新方法:基于劳动力市场效率的视角[J];财贸研究;2013年06期
10 王景武,曾学文;当前产出缺口的判断与金融调控取向[J];西南金融;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挺国;王霞;;中国产出缺口的实时估计及其可靠性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2 赵留彦;;中国核心通胀率与产出缺口经验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4期(总第22期)[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基于产出缺口的投资时钟的配置策略[N];上海证券报;2014年
2 雷曼兄弟;亚洲的通胀面临上行风险[N];证券日报;2007年
3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赵晓 岳安时;中国经济渐现守得云开见月明之势[N];上海证券报;2012年
4 中航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戴磊;通胀有加速趋势,但下半年仍看回落[N];中国航空报;2011年
5 崔斌;资产配置要视经济周期而定[N];中国证券报;2006年
6 记者 刘振冬;央行:未来经济放缓趋稳的可能较大[N];经济参考报;2010年
7 国家信息中心 张茉楠;三大周期叠加 制造业复苏无坦途[N];中国证券报;2012年
8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刘煜辉;货币政策灵活调整在“薄雾中潜行”[N];上海证券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高云才;抗通胀成本有多高?[N];人民日报;2011年
10 兴业银行 鲁政委;通胀明年不会来临[N];中国证券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洪菲;我国潜在产出的估计与评价[D];吉林大学;2013年
2 达黑尔;巴基斯坦产出缺口的分析和估算[D];吉林大学;2014年
3 许志宏;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与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齐鹰飞;短期通货膨胀动态:理论和中国实证[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梅兰;广东省产出缺口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贺翠珠;中国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估计方法研究及评价[D];湖南大学;2006年
3 张云霄;中国区域性产出缺口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宋冬娜;国内外产出缺口因素对我国通货水平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5 李辉;国际因素对中国通胀机制的影响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6 李文芳;潜在产出测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7 王子博;中国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王婷;中日韩三国潜在GDP的估计及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罗威;中国潜在产出的估算、要素分解和预测[D];厦门大学;2014年
10 陈胜;1978-2009年间我国流动性变动及其对经济金融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5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3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