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23:19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经济哲学 实践 生产方式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摘要】:马克思独创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而这两者的内在统一是他经济哲学思想的实质和特色。科学实践观被公认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标志,更主要的是马克思通过对生产、生产劳动、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一系列范畴的科学论述,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思想史上迄今为止还不能超越的经济哲学原则。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剖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基石,要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基本核心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新情况,新实际,做出科学的理论阐释,以完善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研究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意义在于免受“苏联马克思主义”偏见的影响,抵制割裂马克思经济学和哲学思想的形而上学研究,有助于从哲学方法论高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实践上针对一些新情况和新实际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做一些有益的探索,进而在认真研究原著的基础上建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体系,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学这一经济哲学的传统视角出发研究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几个重大问题,,即市民社会、异化劳动、实践、生产、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只有解决深层的经济哲学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全文共分为7个部分,第1章为导论;第2章论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之前的两个重要经济哲学范畴即市民社会和异化劳动;第3章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实践和生产;第4章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详细分析,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5章和第6章分别讨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最后为结论。论文的第4章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部分。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第4章论证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科学表述,用一个逻辑关系图框描述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有机统一。 本文以规范分析为主,以抽象方法为主线,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论证和研究,并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哲学 实践 生产方式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1 导论8-17
- 1.1 文献综述8-14
- 1.2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4-16
- 1.3 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16-17
- 2 市民社会和异化劳动17-22
- 2.1 市民社会17-19
- 2.1.1 深化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17-18
- 2.1.2 纠正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18-19
- 2.2 异化劳动19-22
- 2.2.1 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19
- 2.2.2 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19-20
- 2.2.3 劳动者同其类本质相异化20
- 2.2.4 劳动者之间相异化20-22
- 3 实践和生产22-28
- 3.1 实践22-25
- 3.1.1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22-23
- 3.1.2 实践的涵义与特点23-24
- 3.1.3 实践的基本形式24-25
- 3.2 生产25-28
- 3.2.1 生产力25
- 3.2.2 科学、技术与生产25-28
- 4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8-34
- 4.1 生产方式28-30
- 4.1.1 狭义的生产方式28
- 4.1.2 广义的生产方式28-30
- 4.2 生产关系30-31
- 4.2.1 广义的生产关系30
- 4.2.2 狭义的生产关系30-31
- 4.3 交换关系31-32
- 4.4 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32-34
- 4.4.1 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32
- 4.4.2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32-34
- 5 劳动价值论34-43
- 5.1 商品二因素34-37
- 5.1.1 使用价值34
- 5.1.2 价值34-37
- 5.2 价值的源泉和价值量的决定37-40
- 5.2.1 价值的源泉37-39
- 5.2.2 价值量的决定39-40
- 5.3 正确对待劳动价值论40-43
- 6 剩余价值论43-52
- 6.1 剩余价值论的基本观点43-46
- 6.1.1 剩余价值的生产43-45
- 6.1.2 剩余价值的分配45-46
- 6.2 价值转形46-49
- 6.2.1 转形是指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47
- 6.2.2 转形是价值量的再分配47
- 6.2.3 转形深化了对生产关系的研究47-48
- 6.2.4 转形也体现了《资本论》的方法论48-49
- 6.3 利润率平均化的历史过程49-52
- 7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涛;资本有机构成对平均利润形成的实际影响[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2 邹志斌;马克思主义异化生产力理论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裕海;我国公有制渊源及未来趋势的哲学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38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38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