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及其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16:25

  本文关键词: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及其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 “五适”原则 环境教育


【摘要】: 人类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在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而又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行为以减缓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但在改变行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改变我们的生态价值观念。本文利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人类生态价值观的基本范畴、演化规律及对人类行为的作用。探讨了生态环境危机的本质原因,阐释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中所遵循的认知规律,探索了改变生态价值观的方向和途径。 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①生态价值观的演化,不同文明时期具有不同特征;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呈现相应的特点。演化的过程,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②陈旧的价值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本质根源。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危机,其根源在于我们陈旧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机制方面的缺陷。③人类干扰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口数量在过去200年中从10亿增加到近70亿,资源利用规模急速扩大,长期的累积使得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④变革观念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缓解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在利用我们既有的智慧、技术和手段解决生态危机的同时,还必须在意识层面和理念上加以改变,由“依附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然相融”。就是以整体性的认识论、关联性的系统论、经济上的循环论、资源利用的俭约论、关系维系的协调论(“五论”价值观)作为认识和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价值观。⑤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五适”行为准则,即理性回归适应自然的主线,采取适度的规模与技术“利用”自然,以适当行为方式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适量的标准规范人类的消费行为,遵循自然规律适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⑥“经济至上主义”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⑦我国构筑多文明和谐共存的道路还非常遥远。目前我国正在倡导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观念。但是,无论从意识层面、还是从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或是社会制度建设方面,仍离构筑多文明和谐共存的目标非常遥远,未来有漫长的路要走。⑧重构环境秩序是人类可持续的必由之路。教育、制度和技术是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协调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主要支柱和路径。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 “五适”原则 环境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171;F062.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2
  • 1 引言12-22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12-15
  • 1.1.1 选题意义及背景12-14
  • 1.1.2 选题目的14-15
  • 1.2 论文的理论支撑与技术路线15-18
  • 1.2.1 论文的理论支撑15-17
  • 1.2.2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7
  • 1.2.3 论文的基本框架17-18
  • 1.3 论文的基本内容与创新点18-22
  • 1.3.1 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18-20
  • 1.3.2 论文的创新点20-22
  • 2 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综述22-38
  • 2.1 人与自然关系22-28
  • 2.1.1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22-26
  • 2.1.2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26-28
  • 2.2 生态伦理与生态价值观28-34
  • 2.2.1 生态伦理28-31
  • 2.2.2 生态价值观31-34
  • 2.3 生态经济与生态管理34-37
  • 2.3.1 生态经济研究34-36
  • 2.3.2 生态管理研究36-37
  • 2.4 小结与启示37-38
  • 3 生态价值观演变与生态危机的成因分析38-76
  • 3.1 价值与价值观38-44
  • 3.1.1 价值的基本内涵与分类38-39
  • 3.1.2 价值的本质39-40
  • 3.1.3 价值的有效域与产生过程40-41
  • 3.1.4 价值观41-43
  • 3.1.5 生态价值的内涵与特性43-44
  • 3.2 生态价值观的演变44-53
  • 3.2.1 原始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44-45
  • 3.2.2 农业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45-47
  • 3.2.3 工业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47-49
  • 3.2.4 生态价值观的生态文明转向49-53
  • 3.3 生态危机的原因分析53-74
  • 3.3.1 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缺陷53-60
  • 3.3.2 行为能力增长与自然的承受能力60-62
  • 3.3.3 人口的增长与生态承载62-65
  • 3.3.4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65-69
  • 3.3.5 制度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69-71
  • 3.3.6 局部利益与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冲突71-74
  • 3.4 小结74-76
  • 3.4.1 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在价值观上变革74
  • 3.4.2 健全制度是解决生态危机的保障74
  • 3.4.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74-75
  • 3.4.4 倡导适应自然的生产观念75-76
  • 4 现代生态价值观的科学范畴与内涵76-90
  • 4.1 生态价值观变革的价值取向76-80
  • 4.1.1 传统生态价值观导致的矛盾性76-78
  • 4.1.2 传统生态价值观变革的价值取向78-80
  • 4.2 现代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80-86
  • 4.2.1 整体性的认识论80-81
  • 4.2.2 关联性的系统论81-82
  • 4.2.3 经济上的循环论82-84
  • 4.2.4 资源利用的俭约论84-85
  • 4.2.5 关系维系的协调论85-86
  • 4.3 倡导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准则(“五适”行为准则)86-90
  • 4.3.1 理性回归适应自然的主线86-87
  • 4.3.2 采取适度的规模与技术改造和利用自然87-88
  • 4.3.3 以适当行为方式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88
  • 4.3.4 以适量的标准规范人类的消费行为88-89
  • 4.3.5 遵循自然规律适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89-90
  • 5 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经济90-108
  • 5.1 经济行为的生态价值观90-97
  • 5.1.1 生态经济体现的价值观90-92
  • 5.1.2 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别92-94
  • 5.1.3 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94-95
  • 5.1.4 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异同分析95-97
  • 5.2 发展生态经济的障碍与矛盾冲突97-101
  • 5.2.1 思想观念方面的障碍与冲突97-98
  • 5.2.2 经济领域的障碍与冲突98-100
  • 5.2.3 社会领域的障碍与冲突100-101
  • 5.3 生态经济建设的行动方向101-108
  • 5.3.1 开发清洁能源101-103
  • 5.3.2 推进清洁生产103-104
  • 5.3.3 发展生态产业104-106
  • 5.3.4 倡导绿色消费106-108
  • 6 我国生态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关系透视108-136
  • 6.1 生态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历史演变108-120
  • 6.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意识108-110
  • 6.1.2 经济转轨时期生态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110-115
  • 6.1.3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115-118
  • 6.1.4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意识转变的特征分析118-120
  • 6.2 调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面临的挑战120-127
  • 6.2.1 发展意识及管理机制上的偏差120-121
  • 6.2.2 资源需求与供给121-123
  • 6.2.3 经济发展产生的环境压力123-125
  • 6.2.4 人口与生态环境125-127
  • 6.3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127-136
  • 6.3.1 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战略127-129
  • 6.3.2 正确处理节约与开源的相互关系129-131
  • 6.3.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131-133
  • 6.3.4 加强区域污染综合治理133-134
  • 6.3.5 增加环保投入134-136
  • 7 环境法制建设与生态价值观重构136-152
  • 7.1 生态价值观与环境制度建设136-139
  • 7.1.1 生态伦理与环境法制136-138
  • 7.1.2 生态价值观对环境法制建设的作用138-139
  • 7.2 环境立法价值取向的演变139-142
  • 7.2.1 人类中心主义立法价值取向139-140
  • 7.2.2 自然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立法价值取向140
  • 7.2.3 环境立法的现代生态价值观转向140-142
  • 7.3 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142-146
  • 7.3.1 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142-143
  • 7.3.2 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143-146
  • 7.4 我国森林法中的生态价值观透视146-152
  • 7.4.1 森林法演进中生态理念的体现146-148
  • 7.4.2 现行森林法中生态价值理念的体现148-150
  • 7.4.3 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价值取向150-152
  • 8 环境教育与生态价值观重构152-168
  • 8.1 环境教育的意义与目标152-155
  • 8.1.1 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与目标152-153
  • 8.1.2 环境教育对塑造生态价值观的作用153-155
  • 8.2 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155-159
  • 8.2.1 国际环境教育的实践155-158
  • 8.2.2 国内环境教育发展历程158-159
  • 8.3 环境教育的重点方向与平台159-168
  • 8.3.1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现状159-160
  • 8.3.2 实施环境教育的重点方向160-162
  • 8.3.3 实施环境教育的基本平台162-168
  • 9 结论与展望168-174
  • 9.1 主要结论168-172
  • 9.1.1 不同文明时期生态价值观具有明显特征168
  • 9.1.2 陈旧的价值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本质根源168-169
  • 9.1.3 人类干扰自然的能力与生态承载间的失衡是生态危机的表象169
  • 9.1.4 变革观念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缓解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169-170
  • 9.1.5 倡导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五适”行为准则170
  • 9.1.6 “经济至上主义”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170-171
  • 9.1.7 我国构筑多文明和谐共存的道路还非常遥远171
  • 9.1.8 重构环境秩序是人类可持续的必由之路171-172
  • 9.1.9 环境教育是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的必要途径172
  • 9.2 研究展望172-174
  • 9.2.1 生态价值观建设的途径172
  • 9.2.2 生态环境法制的研究172
  • 9.2.3 生态文明的研究172-173
  • 9.2.4 林业系统管理价值取向与制度建设173-174
  • 参考文献174-180
  • 个人简介180-181
  • 导师简介181-182
  • 致谢182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秀峰;“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引导[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唐卫东;生态经济区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建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茂涛;中美城市发展的环境政策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红林;环境伦理与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向[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4 陈秀眉;幼儿生态道德教育路径探析[D];广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3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83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d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