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口规模、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
本文关键词:甘肃省人口规模、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 STIRPAT模型 人口规模 人口结构 甘肃省
【摘要】:选取甘肃省1990—2011年统计数据,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对影响甘肃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年龄人口对碳排放的驱动力最为显著;产业结构和人口城市化水平为第二、第三驱动力;单纯的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作用次之;人均财富的影响最为轻微。能源消费强度为碳排放的负向影响因素,但作用不显著。针对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碳排放 STIRPAT模型 人口规模 人口结构 甘肃省
【基金】: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12LZUJBWYB061)
【分类号】:X196;C924.2
【正文快照】: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W。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和区域差异性,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有效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我国面临的巨大考验,也是各省市自治区所面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礼刚;;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动态演进分析[J];商业研究;2012年11期
2 刘华军;;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来自中国时间序列和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3 黄蕊;王铮;;基于STIRPAT模型的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鞠鹏艳;;从碳排放到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的量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11期
2 鲁钊阳;;省域视角下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年05期
3 王少梅;;中国投机资本市场与投资资本市场失衡的实证研究——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11期
4 孙学军;于春杰;;信息化水平对煤炭行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研究[J];煤矿开采;2013年05期
5 陈彩芹;巩在武;;1985—2010年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改变点分析及周期划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05期
6 王青颖;;国际视角下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13年01期
7 林基;杨来科;;城市化、经济增长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8 丛建辉;刘学敏;朱婧;汤争争;;中小城市工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与影响因素——以河南省济源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3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安;甘肃省能源消费与CO_2减排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张双临;大理州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范业鹏;山东省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焦文献;陈兴鹏;;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环境影响分析——以1991~2009年能源消费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3 燕华;郭运功;林逢春;;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CO_2控制下上海城市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10年08期
4 王铮;朱永彬;刘昌新;马晓哲;;最优增长路径下的中国碳排放估计[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5 姜毅君;;对甘肃高耗能行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1年06期
6 樊杰;李平星;;基于城市化的中国能源消费前景分析及对碳排放的相关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1期
7 吴敬锐;杨兆萍;阿达衣·赛肯;;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新疆能源足迹的影响因素[J];干旱区地理;2011年01期
8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9 赵栻泰;黄贤金;钟太洋;彭佳雯;;1999~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空间演变特征[J];环境科学;2011年11期
10 王立猛;何康林;;基于STIRPAT模型的环境压力空间差异分析——以能源消费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希哲;朱勤;;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0年01期
2 杨波;;浅析碳排放现状、成因及管理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12期
3 钟宜根;葛幼松;张强华;顾鸣东;;城市规模与碳排放的相关性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05期
4 李磊;;新疆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5 焦兵;;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量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转型及消费升级的视角[J];资源科学;2011年08期
6 张卓;;被量化的碳生活——专访第一位记录自己碳排放的华人[J];晚报文萃;2008年15期
7 ;碳排放取样[J];新知客;2008年09期
8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吴献金;邓杰;;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10 吕宁;李一强;;零碳公园的碳排放计算[J];建设科技;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胜利;;小城市规划中的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2 曾抗美;谢嘉;;城市人口规划与大气污染控制———从保护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角度研究成都市人口规模[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3 孙慧;;新疆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分析及对策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张统;王坤;侯瑞琴;孙高升;;CASS+膜过滤工艺处理中小城市污水与中水回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张兰兰;李国庆;;城市化进程中城镇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6 吴平;;小城镇污水处理实用生态技术及前景展望[A];全国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设备)交流与工程咨询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祝合丰;谭长学;;对小型污水处理工程设计的思考[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8 翟宝辉;王如松;马达;李博;;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新尝试[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9 龙拥军;杨庆媛;;小城镇建设中适度用地的几个问题[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磊;;浅析碳税、碳交易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黄海 张舵;北京人口规模快速膨胀 城市运转压力空前[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中国:“后京都时代”唱主角[N];中国质量报;2005年
3 凌晓文;民勤建立生态立县与人口规模适度的发展模式[N];甘肃日报;2006年
4 ;《京都议定书》阻击全球变暖[N];海南日报;2005年
5 张孟军;重视人类共同的责任[N];科技日报;2005年
6 田然;深圳2015年清洁能源消费将大幅提升[N];中国矿业报;2011年
7 张田勘;对自然多几分敬畏[N];健康报;2005年
8 张田勘;对大自然多一分敬畏[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9 钱飞鸣;治河任重道远[N];深圳商报;2006年
10 董映璧;《京都议定书》在俄争论未休[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陈劭锋;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环境演变驱动力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曲建升;中国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4 樊星;中国碳排放测算分析与减排路径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陈颖军;家用蜂窝煤燃烧烟气中碳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的排放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7 王晓琳;盘江集团煤炭矿区低碳经济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刘晓;中国区域碳排放配额控制政策的建模和系统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马卓;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山西省碳排放量以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王慧莹;青海省近15年能源利用及其CO_2排放实证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朱莉娜;成都市碳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沈子琦;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5 王yN俊;北京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以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6 张双临;大理州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郝前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胡美注;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南昌城市发展问题探索[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9 陈文艺;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蕾;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91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9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