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9 03:24

  本文关键词: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以自由作为发展 能力方法 功利主义 福利经济学 人类发展指数


【摘要】:本文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以自由作为发展”概念的思想史梳理、理论框架讨论和经验分析三个方面。 首先,整理和回顾了以自由作为发展的范式提出的思想史背景。 本文指出,森的“实质自由”源于亚里士多德、斯密和马克思的思想,体现了学术史上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在自由概念的学术思想史中,自由与市场,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往往是交叉的,伟大的政治哲学家往往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这在亚当·斯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卡尔·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本文在整理思想史的内容时,先从以自由作为发展的哲学基础入手,定义和辨析了自由与功利两个相对的概念,阐述了马克思、罗尔斯、诺齐克、布坎南、森等人对于功利主义的评判和哈萨尼的辩护。本文接着讨论了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经济学基础,分析了从斯密的自由传统、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对功利主义和自由的结合与过渡、再到功利主义完全统治主流经济学的过程。虽然功利主义在经济学,尤其是福利经济学领域取得了统治性地位,但是功利主义福利经济学内部却存在着深重的危机,本文从罗宾斯批判到阿罗不可能定理,全面地指出了功利主义福利经济学的学术合法性危机。 其次,分析了以自由作为发展的范式的理论框架。 在森的框架中,以自由作为发展中的“实质自由”概念是通过能力来定义的。能力方法起源于森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开始的对于福利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阿马蒂亚·森创造了新的概念和框架来代替福利研究的传统方法。 森的工作一方面是指出,若福利经济学的目的是提高人类福利,那么福利主义作为其信息基础则太狭窄。森的贡献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即聚焦、组织和理性化这方面的工作,他建立了一种评估价值的替代性方法——能力方法,并使其立基于一个精确的哲学视野之上。作为森的理论核心的“自由”概念是在“实质的”意义上定义的,即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能力。森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研究贫困与不平等问题、饥荒问题、生活水准问题等多个领域。但是,以自由作为发展的概念在价值判断上和实践可行性上仍然存在缺陷和模糊之处。 再次,是对以自由作为发展的量化方法的解释和应用。 任何关于人类活动的研究如果无法转化为可操作和检验的命题就称不上是社会科学,而只能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阿玛蒂亚·森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就是帮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了人类发展指数,从而实现了对人类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程度的客观衡量上的突破性进展。人类发展是一个扩展个人选择的过程。原则上,选择随着时间是无限的和可变的。但是对于任何水平的发展来说,有三个维度是基础性的:人们享有长寿和健康,获得知识,可以为了高标准的生活使用资源。人类发展路径和能力方法的关系体现为人类发展的两个方面:人类能力的形成——例如改善健康、知识和技巧;个人使用他们获得的能力——为了休闲、生产性目的或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原因。 从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发布人类发展报告开始,人类发展指数被广泛用于测度和比较各国的人类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人类发展的最权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与传统衡量指标不同,人类发展指数超越了经济方面,在经济与道德、效率与公平、工具与目的的关系上,力图沟通和平衡。 在人类发展指数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修正与拓展。本文的经验分析工作主要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了修正;从治理和环境角度对人类发展指数考量的信息进行了拓展;对中国各省区2005年的人类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并通过聚类方法进行了分组。
【关键词】:以自由作为发展 能力方法 功利主义 福利经济学 人类发展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91.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1
  • 第1章 绪论11-31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4
  • 1.2 研究综述14-21
  • 1.3 研究的定位与框架21-31
  • 1.3.1 研究的学术定位21-27
  • 1.3.2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27-31
  • 第2章 以自由作为发展的哲学基础31-71
  • 2.1 概念解释及其演变31-50
  • 2.1.1 自由的概念及其演变31-40
  • 2.1.2 功利的概念及其演变40-45
  • 2.1.3 发展的概念及其演变45-50
  • 2.2 对功利主义的批判50-71
  • 2.2.1 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50-53
  • 2.2.2 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53-56
  • 2.2.3 诺齐克的权利至上理论56-58
  • 2.2.4 布坎南的宪政经济学范式58-65
  • 2.2.5 森对功利主义的批评65-66
  • 2.2.6 哈萨尼对边沁式功利主义的辩护66-71
  • 第3章 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经济学基础71-121
  • 3.1 自由与功利的经济学思想史71-89
  • 3.1.1 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自由发展观71-77
  • 3.1.2 约翰·穆勒对功利和自由传统的整合77-82
  • 3.1.3 功利传统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的确立82-86
  • 3.1.4 效用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形式86-89
  • 3.2 功利主义福利经济学的困境89-121
  • 3.2.1 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89-92
  • 3.2.2 罗宾斯批判92-95
  • 3.2.3 帕累托最优与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95-98
  • 3.2.4 补偿标准的缺陷98-103
  • 3.2.5 社会福利函数的本质103-114
  • 3.2.6 阿罗不可能定理114-121
  • 第4章 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121-154
  • 4.1 森的基于能力的"实质自由"框架121-137
  • 4.1.1 能力方法121-129
  • 4.1.2 按照能力定义的自由129-134
  • 4.1.3 与基本物品理论和权利优先理论的关系134-137
  • 4.2 以自由作为发展的政策诉求137-140
  • 4.2.1 政策领域的应用经济学137-138
  • 4.2.2 自由视角和功利视角下政策诉求的差异138-140
  • 4.3 对能力方法和以自由作为发展的批评和解决方案140-154
  • 4.3.1 能力方法和以自由作为发展受到的批评140-142
  • 4.3.2 以自由作为发展在政策领域面对的约束142-150
  • 4.3.3 "能力—自由"框架的政策约束的解决方案150-154
  • 第5章 以自由作为发展的量化方法154-167
  • 5.1 人类发展指数的内涵和编制方法154-160
  • 5.1.1 以自由作为发展视域下的人类发展路径154-159
  • 5.1.2 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方法159-160
  • 5.2 人类发展指数的修正与拓展160-167
  • 5.2.1 人类发展指数的缺憾161-164
  • 5.2.2 对于批评的回应164-167
  • 第6章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经验分析167-190
  • 6.1 信息拓展与方法说明167-174
  • 6.1.1 对中国地区间人类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167-168
  • 6.1.2 计算方法说明168-174
  • 6.2 结果分析174-190
  • 6.2.1 中国人类发展的整体状况174-177
  • 6.2.2 对传统人类发展指数的主成分分析177-180
  • 6.2.3 对政治和生态嵌入型人类发展指数的主成分分析180-186
  • 6.2.4 地区间聚类分析结果186-187
  • 6.2.5 结果说明和政策建议187-190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190-193
  • 7.1 基本结论190-191
  • 7.2 研究空间展望191-193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193-194
  • 参考文献194-202
  • 后记202-20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善同,林家彬,马骏;发展观的演进与发展的测度[J];管理世界;1997年04期

2 赵志强;叶蜀君;;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人类发展指数估计[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12期

3 覃成林,罗庆;中国区域人类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经纬;2004年06期

4 李晶;;在污染的迷雾中发展?——污染敏感的人类发展指数及其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7年04期

5 朱成全;汪毅霖;;经济学人文传统的回归与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对“F论点”和“F扭曲”之争的重新审视[J];经济学家;2009年09期

6 姚洋;;自由可以这样来追求——阿玛蒂亚·森新著《作为自由的发展》评介[J];经济学(季刊);2001年01期

7 杨永恒;胡鞍钢;张宁;;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差距和不协调——历史视角下的“一个中国,四个世界”[J];经济学(季刊);2006年02期

8 宋洪远,马永良;使用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城乡差距的一种估计[J];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9 杨永恒,胡鞍钢,张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人类发展指数替代技术[J];经济研究;2005年07期

10 叶航;汪丁丁;贾拥民;;科学与实证——一个基于“神经元经济学”的综述[J];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997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97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4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