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
本文关键词: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指标分解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
煤炭加工利用过程的碳排放特点及减排途径
辛凡文 张明
【摘要】:我国能源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煤炭。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炭在加工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特点,探索了煤炭在加工利用过程中实现碳减排的途径。指出为了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煤炭在加工利用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节能,通过煤炭提质加工、高效燃煤发电、工业锅炉洁净燃烧等技术提高能效,从源头上改善原煤品质,同时在煤炭利用过程中提高燃烧效率和发电效率,降低煤耗;另一方面是利用新型煤化工技术排放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特点,进行碳封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426.21;F205
【正文快照】:
1引言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十一五”期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能效提高、能源替代、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一系列行动,有效地促进了能源节约,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也使单位CO2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但是中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林泉;;发展煤化工所面临的CO_2排放问题及其对策[J];化学工业;2007年07期
2 张健;梁钦锋;郭庆华;于广锁;于遵宏;;煤化工行业CO_2的排放及减排分析[J];煤化工;2008年06期
3 谢克昌;;煤炭的低碳化转化和利用[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年01期
4 陈俊武;陈香生;;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初探(Ⅰ)——中国分阶段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提出及其依据[J];中外能源;2011年05期
5 陈俊武;陈香生;;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初探(Ⅱ)——中国煤炭消费过程的碳排放及减排措施[J];中外能源;2011年06期
6 张玉卓;;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煤炭清洁转化的前景[J];中国能源;2008年04期
7 申宝宏;赵路正;;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途径分析[J];中国能源;2010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绍峰;;制冷工质的环保明星——二氧化碳[J];节能与环保;2006年10期
2 顾钢;;让蔬菜吃掉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J];中华建设;2006年07期
3 段振豪,孙枢,张驰,曾荣树,朱井泉,胡文宣,张毅刚,罗小荣;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CO_2地下储藏研究[J];地质论评;2004年05期
4 张丽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J];国土资源情报;2001年12期
5 张丽,王军;二氧化碳降解塑料产业前景广阔[J];化工技术经济;2005年09期
6 张明辉;;我国发展煤制烯烃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J];化工技术经济;2006年01期
7 林泉;;发展煤化工所面临的CO_2排放问题及其对策[J];化学工业;2007年07期
8 周建斌;郭斌;高洁;;二氧化碳催化制合成气技术的研究进展[J];河北化工;2006年10期
9 邢少龙,黎汉生,王金福,尹应武;浆态床中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4年04期
10 卢福海;;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介绍[J];化学教学;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庆媛;;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10期
2 李军军;;G20低碳竞争力评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肖腊珍;陈琰;;中国碳排放的产业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年02期
4 张斌;;2020年我国能源电力消费及碳排放强度情景分析[J];中国能源;2009年03期
5 汝醒君;苏利阳;陈茜;;基于减物质化的中国碳排放分析[J];生态经济;2009年12期
6 全球变化与经济发展项目课题组;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新方案及其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8期
7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8 岳瑞锋;朱永杰;;1990—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2010年03期
9 宋立;;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指标分解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07期
10 赵欣;龙如银;;考虑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凡文;张明;;煤炭加工利用过程的碳排放特点及减排途径[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庄智;胡琼琼;朱伟峰;徐强;谭洪卫;;国际碳排放核算标准现状与探讨[A];城市发展研究——第7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艳;秦耀辰;;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董会娟;张智勇;李晓娴;薛冰;;基于IPCC方法的区域碳排放研究—以沈阳市和平区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6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杨;许振成;简韬;王俊能;;城市能源活动碳足迹初探——以广州市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水泥技术路线图2009~2050年碳减排目标[A];第三届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文集[C];2010年
10 汪洪;林晗;;中国低碳建筑的初期探索和实践[A];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晶;[N];中国石油报;2011年
2 记者 冯洁;[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颖春;[N];中国证券报;2011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郭朝先;[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5 钟欣;[N];中国贸易报;2009年
6 周兆军;[N];商务时报;2009年
7 郭一信;[N];中国贸易报;2010年
8 张捷;[N];中国证券报;2010年
9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N];人民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吴婷;[N];上海证券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朱永彬;排放控制目标下我国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减排路径与碳排放趋势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许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薛黎明;中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9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王琛;我国碳排放特征与低碳经济发展[D];河北大学;2009年
4 范静;国际碳排放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庆东瑞;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岩;融入碳减排交易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模式设计[D];天津大学;2010年
8 汪滢;开放经济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郭晓丹;基于环境DEA方法的碳减排绩效评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指标分解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16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