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NA框架内的GDP和EDP核算疑难问题辨析
本文关键词:SNA框架内的GDP和EDP核算疑难问题辨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 1 ·SNA框架内的GDP和EDP核算疑难问题辨析
活的经济和核算理论工作者(包括SNA的设计者们)都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两间同样质地、结构和面积的木屋(仅仅是用材来源不同!),难道用培育森林的木材所建造的那一间,其市场价格(这正是SNA推荐的估价标准)就一定会高于用天然森林的木材所建造的另一间吗?为什么不是相等或相反呢?
众所周知,自从SNA进入成熟阶段以后(这以《1993年SNA》的颁布为标志),其设计者们越来越倾向于标榜有关核算框架在理论上的“中立性”,也即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思想流派或观点,尽可能接近现实,并能广泛地为各种理论研究以及政府管理、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依据。这实在是非常明智之举!尽管这并不妨碍人们用特定的理论观点去解读SNA的核算框架和方法规则,评判其合理性,贬褒其利弊得失,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设想,但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至少不能曲解SNA的主旨和原意。否则,一切讨论就将失去比较公允的立论基础。
(二)资源价值应否计算中间消耗?
进一步考虑,如果资源价值进入了产品,是否就必须作为中间消耗来处理呢?也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依据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以SNA为代表)的框架结构和方法规则,这里必须因应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区别对待:
1.假定该笔森林资源属于人工培育的生产资产。在此,已有的“产品”被用作当前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这就是所谓“中间产品”或“中间投入”的实质所在),故相应的资源价值应作为砍伐树木或建造房屋的中间消耗处理。无论将这些活动视为单一的生产过程还是两个相对分离的生产环节,其增加值都是50单位(同第三种观点给出的结果);但总产出则会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250单位和450+a单位)。在这里,总产出的数额会随着生产环节的细分而膨胀(包含重复计算因素),故只是一个生产周转总量;GDP才是社会生产最终成果的适当度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案例及其处理方法中还暗含了种种假定(其中有些甚至苛严得有悖于常理),包括:(1)默认农夫王国曾经存在过造林、育林的林业生产活动(否则,例中的森林资源就不是生产资产,而是非生产资产);(2)将农夫恰好拥有200单位森林资源的那个时刻作为核算期的期初(否则,期初的森林资源存量就不是200单位);(3)让农夫在核算期刚开始时即将森林悉数砍伐,且在整个核算期内不得从事造林、育林等林业生产活动(否则,就还须进一步考虑核算期中林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等等。改变其中任何一个设定条件,都会影响到案例的性质及其核算方式和结果。
譬如,若设核算期初只有170单位森林资源,另外30单位是期内生产的。此时,假定林业生产的最初投入只有劳动力(且期内的林业生产人工费已包含在30单位的新增森林资源价值中),其中间投入也可以忽略不计,也即林业生产是我们这里所考察的最初生产环节①,而当全部200单位森林砍伐后不再进行林业生产,则所有三个生产环节的增加值以及农夫王国的GDP就应分别为
林业增加值=30
伐木业增加值=(200+a) 200=a
建房业增加值=250 (200+a)=50 a
农夫王国的GDP=30+a+(50 a)=80
更为极端地,若设核算期初的森林资源存量为零,也即全部价值200单位的森林资源都是期内营造的,其他条件不变,则农夫王国的GDP(仍可对上述三个环节计算)就应为250单位了。可见,,农夫王国的GDP在此有了显著变化(进而还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核算结果)。显然,只要给出适当的假设条件,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不过,为使整个讨论前后统一,便于对照,下面我们还是按原来的简化设定(期初拥有200单位森林资源)进行分析。
2.假定该笔森林资源属于天然存在的非生产资产(那么,就完全无须考虑林业这个生产环节)。为了后面讨论问题时方便,这里区分两种情况:
(1)资源价值已经明确,如在本例中为200单位。此时,资源价值尽管已经进入产品,构成其市场价格的一部分,但由于这是农夫自有的资源,他在获取有关资源时并未支付分文(且无任何必要虚拟该种① 其实,植树造林需要树种、树苗,育林护林也需要肥料、农药和林业机械,等等。社会生产过程本来就是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初始生产环节。只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引入更多的生产活动和生产部门,徒增问题的复杂性而又无助于解决问题。这里遵循科学抽象法的一般原则,假定林业为初始生产环节,旨在简化问题,保证讨论的相对完整性。
本文关键词:SNA框架内的GDP和EDP核算疑难问题辨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3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21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