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聚集是否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21 22:34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新经济地理学为经济和空间的关系研究拓展了空间,并且出色的解释了形成空间聚集的机制。本文借助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建立微观模型并进行数据分析的方式来探讨是否存在过度聚集的可能性,并借助于中国各省级的数据对中国现今经济状况下是否存在过度聚集的状况进行了分析论证。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逻辑、和主要框架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与面临的困难。第二部分是关于新经济地理的理论与文献综述。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以往经济学者们是如何研究空间聚集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在以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上,以现代经济模型发展为基础,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使得对于经济与空间在微观层面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空间聚集对于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更加系统、科学。这部分首先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流程,进而对于中外经济学者们对于空进聚集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评述。第三部分是借助于中心外围模型对空间聚集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否存在过度聚集的可能性,即空间聚集能否抑制经济发展;第二,如果存在过度聚集,从哪些因素可以...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逻辑图
1.3.3 理论模型选择
1.3.4 可预期的主要观点
1.4 选题的创新之处与面临的困难
1.4.1 选题的创新之处
1.4.2 选题面临的困难
2 文献综述
2.1 传统经济学研究如何面对区域问题
2.2 新经济地理学的建立
2.3 外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3 主要假设条件与理论推导
3.1 主要的微观条件假设
3.1.1 效用函数与约束条件
3.1.2 生产要素的相关假设
3.2 空间聚集与经济增长
3.2.1 微观推导:空间聚集不一定总能促进经济增长(空间聚集≠经济增长)
3.2.2 小结
3.3 中心-外围与对称均衡
3.3.1 稳定均衡的决定条件
3.3.2 传统4R方程的引入
3.3.3 农产品运输成本τA与劳动力流动成本τl的影响
3.3.4 劳动力流动成本τl的作用
3.3.5 小结
4 空间聚集是否总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关于劳动力流动成本假设的实证检验
4.1.1 τl相关模型及变量选择
4.1.2 检验及结果
4.2 空间聚集是否总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
4.2.1 相关模型及估计方法的选定
4.2.2 各变量的选择
4.2.3 实证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文章总结与启示
5.1 本文总结
5.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跨国公司在中国分层区位选择研究[J]. 余珮,陈继勇. 世界经济. 2012(11)
[2]空间集聚是否总能促进经济增长:不同假定条件下的思考[J]. 孙浦阳,武力超,张伯伟. 世界经济. 2011(10)
[3]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一个文献综述[J]. 胡晨光,程惠芳,陈春根. 经济学家. 2011(06)
[4]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 王丹.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05)
[5]地理距离与城市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J]. 张浩然,衣保中. 当代经济科学. 2011(03)
[6]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生产要素拥挤与集聚适度识别研究[J]. 汪彩君,唐根年. 统计研究. 2011(02)
[7]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分析[J]. 陈柳钦.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01)
[8]整合地方政府竞争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J]. 梁涵,姜玲,杨开忠.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01)
[9]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 管理世界. 2009(04)
[10]财政转移与产业集聚[J]. 梁琦,吴俊. 经济学(季刊). 2008(04)
本文编号:3152615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逻辑图
1.3.3 理论模型选择
1.3.4 可预期的主要观点
1.4 选题的创新之处与面临的困难
1.4.1 选题的创新之处
1.4.2 选题面临的困难
2 文献综述
2.1 传统经济学研究如何面对区域问题
2.2 新经济地理学的建立
2.3 外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3 主要假设条件与理论推导
3.1 主要的微观条件假设
3.1.1 效用函数与约束条件
3.1.2 生产要素的相关假设
3.2 空间聚集与经济增长
3.2.1 微观推导:空间聚集不一定总能促进经济增长(空间聚集≠经济增长)
3.2.2 小结
3.3 中心-外围与对称均衡
3.3.1 稳定均衡的决定条件
3.3.2 传统4R方程的引入
3.3.3 农产品运输成本τA与劳动力流动成本τl的影响
3.3.4 劳动力流动成本τl的作用
3.3.5 小结
4 空间聚集是否总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关于劳动力流动成本假设的实证检验
4.1.1 τl相关模型及变量选择
4.1.2 检验及结果
4.2 空间聚集是否总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
4.2.1 相关模型及估计方法的选定
4.2.2 各变量的选择
4.2.3 实证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文章总结与启示
5.1 本文总结
5.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跨国公司在中国分层区位选择研究[J]. 余珮,陈继勇. 世界经济. 2012(11)
[2]空间集聚是否总能促进经济增长:不同假定条件下的思考[J]. 孙浦阳,武力超,张伯伟. 世界经济. 2011(10)
[3]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一个文献综述[J]. 胡晨光,程惠芳,陈春根. 经济学家. 2011(06)
[4]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 王丹.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05)
[5]地理距离与城市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J]. 张浩然,衣保中. 当代经济科学. 2011(03)
[6]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生产要素拥挤与集聚适度识别研究[J]. 汪彩君,唐根年. 统计研究. 2011(02)
[7]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分析[J]. 陈柳钦.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01)
[8]整合地方政府竞争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J]. 梁涵,姜玲,杨开忠.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01)
[9]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 管理世界. 2009(04)
[10]财政转移与产业集聚[J]. 梁琦,吴俊. 经济学(季刊). 2008(04)
本文编号:3152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15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