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力迁移的区域变化看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发布时间:2021-06-09 22:53
本文主要通过观察劳动力的区域变化,来观测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推论未来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区域转变。观察中国劳动力迁移的区域选择在1990-2007年这个历史时间段上的变化过程。先是通过Johnson D Gale(1999)计算迁移率的方法计算出迁移率,并结合世行的测算来肯定该迁移率是有效的。然后结合刘易斯二元结构的问题,选用了作为刘易斯拐点的评价标志的“边际劳动力生产率”作为讨论的线索,迁移的减弱是否是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发现刘易斯拐点还未来,中国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迁移还将继续。那么迁移还将迁往何处呢?根据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经济发展较高的区域对劳动力有吸引作用。于是再观察劳动力的区域变化,发现与第二产业的区域转变存在一致性。再结合经济地理学中运输成本的运用,推论中国将由外向型经济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市场发展,进而预测中西部由于较好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交通基础将迎来新的机遇。最后就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需要建立良好的劳动力迁移的疏通机制而给出政策建议。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为刘易斯拐点的解析图,“转折点”即为刘易斯拐点
以下几点: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迁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过程。纵观三大产业占据一产业的比重仍然没有下降到足够低的位置,因此劳动力的转移出来仍然是图 10.1990-2008 年三大产业比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 刘强. 世界经济情况. 2009(03)
[2]基于二元经济理论的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分析[J]. 章磷,王福林.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9(01)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演变——以“五年计划”为视角[J]. 韩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
[4]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J]. 蔡昉. 中国农村经济. 2008(08)
[5]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 孙凤,谢维和. 中国人口科学. 2008(04)
[6]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机制构建——基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J]. 周兵,徐爱东. 软科学. 2008(07)
[7]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讨[J]. 黄洪琳. 人口与经济. 2008(S1)
[8]“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出现”证伪——“民工荒”假象分析[J]. 张宗坪. 山东经济. 2008(02)
[9]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劳动力流动研究[J]. 武晓霞,任志成.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7(04)
[10]潜隐性“拐点”现象与城乡协调发展新需求——赣南90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J]. 杨达.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4)
博士论文
[1]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D]. 李芬.浙江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21480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为刘易斯拐点的解析图,“转折点”即为刘易斯拐点
以下几点: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迁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过程。纵观三大产业占据一产业的比重仍然没有下降到足够低的位置,因此劳动力的转移出来仍然是图 10.1990-2008 年三大产业比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 刘强. 世界经济情况. 2009(03)
[2]基于二元经济理论的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分析[J]. 章磷,王福林.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9(01)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演变——以“五年计划”为视角[J]. 韩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
[4]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J]. 蔡昉. 中国农村经济. 2008(08)
[5]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 孙凤,谢维和. 中国人口科学. 2008(04)
[6]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机制构建——基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J]. 周兵,徐爱东. 软科学. 2008(07)
[7]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讨[J]. 黄洪琳. 人口与经济. 2008(S1)
[8]“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出现”证伪——“民工荒”假象分析[J]. 张宗坪. 山东经济. 2008(02)
[9]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劳动力流动研究[J]. 武晓霞,任志成.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7(04)
[10]潜隐性“拐点”现象与城乡协调发展新需求——赣南90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J]. 杨达.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4)
博士论文
[1]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D]. 李芬.浙江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21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22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