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新经济论文 >

马克思生产理论与我国供给侧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7 11:48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现已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是其中的问题也不少,随着人口红利衰减、国际经济形式低迷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改革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分别写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成为“互联网+”“中国制造201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路一带”等众多新动能的重中之重。如此重大的战略需要合适的理论给予指导和实际经验进行参照,但是目前理论界对于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大多来自于西方经济学,但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情况与当年西方明显不同,况且西方世界的国情和我国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照搬照套无益于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培训会上着重强调了供给侧改革不能只谈供给,要全面的看待问题,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理论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马克思生产理论是关于生产乃至经济发展的最本质的理论,生产力的思想是任何社会改革的标准,但是目前学界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角度研究供给侧改革的成果很少,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本文《马克思生产理论与我国供给...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相关理论
    第四节 创新点与局限之处
        一、创新点
        二、局限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比较
    第一节 马克思的财富论与现代财富论的探讨
        一、马克思财富论阐释
        二、现代经济学货币财富幻觉
        三、关于财富的讨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模型阐述
        二、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评述
        三、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和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比较
    第三节 马克思生产理论和西方供给学派理论的比较
        一、西方供给学派的思想
        二、马克思生产理论
        三、马克思生产理论和西方供给学派的比较
    第四节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和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比较
        一、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三、马克思是社会发展理论与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比较
    第五节 马克思城市化思想和西方经济学二元经济思想比较
        一、马克思的城市化思想
        二、西方经济学的二元经济思想
        三、马克思城市化思想和西方经济学二元经济思想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经验来看我国供给侧改革
    第一节 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历史
        一、高投资的高速增长阶段(1945 至1969年)
        二、调整产业结构与提高效率的转换期(1970 至1991年)
        三、新经济增长时期(1992 至2008年)
        四、美国的再工业化时期(2008 年至今)
    第二节 欧洲经济结构调整历史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5 年至50年代初)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50 年代初至70年代初)
        三、经济滞涨时期(70 年代初至80年代末)
        四、经济结构大转型时期(90 年代初至2008年,2008 年至今)
    第三节 日本经济结构调整历史
        一、经济快速恢复时期(1945 年到1955年)
        二、经济起飞阶段(1955 年至1973年)
        三、经济减速阶段(1973 年到1991年)
        四、经济陷入零增长阶段(1991 年到2000年)
        五、经济自发性增长阶段(2000 年至今)
    第四节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历史
        一、工业化起步与产业结构雏形(1949 年至1952年)
        二、工业重型化超前与产业结构失衡(1953 年至1978年)
        三、产业结构“拨乱反正”(1978 年至1984年)
        四、以轻工业为主导的时期(1985 年至1990年)
        五、产业结构重工业化时期(1990 年至2010年)
        六、产业结构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2010 年至2015年)
    第五节 从马克思生产理论视角看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
        一、从马克思生产理论视角来看,经济结构调整都是基于上一阶段的生产“丰裕”
        二、从马克思生产理论视角来看,经济结构调整都是关于生产的经济发展观改变
        三、从马克思生产理论视角来看,经济结构调整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提高为未来创造财富
    第六节 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中来看我国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是抛弃过去“丰裕”生产观和建立新的“贫乏”经济发展观的转变
        二、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经济结构调整
        三、供给侧改革是社会生产系统的整体升级
        四、供给侧改革是提高生产力的改革不是简单追求财富增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定位和任务解析
    第一节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定位
        一、西方经济学“需求”和“供给”理论无法全面指导我国供给侧改革
        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摆脱过往的经济发展思路
        三、生产力理论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定论
        四、生产力相关系数的测度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标准
    第二节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解析
        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有效“生产”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要区分供给端本身的“供给”和“需求”
        三、基于供给端本身“供”“需”角度下的供给侧改革“三去一补一降“任务解释
        四、基于西方经济学生产力与效率原理下的“三去一补一降”任务解读
    第三节 我国供给侧改革任务的补充
        一、“交换”水平的提高是供给侧改革“三去一补一降“任务的润滑剂
        二、警惕发达国家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社会“幻觉”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基于马克思生产理论视角下供给侧改革相关议题的探讨
    第一节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生产系统平衡性议题思考
        一、马克思生产有机统一体理论概述
        二、斯拉法生产方程的简单诠释
        三、基于斯拉法生产方程和马克思生产有机统一体理论视角下的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再思考
    第二节 供给侧改革资本循环和劳动力转移议题探讨
        一、供给侧改革资本循环议题探索
        二、供给侧改革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基于唯物史观原理视角下的我国国有经济议题探究
        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国有经济的产生和历史地位
        二、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国有企业作用分析
        三、基于生产力TFP成长原理的国有经济改革方向诠释
    第四节 供给侧改革科技创新的议题探究
        一、科技创新从两个方面对供给侧产生影响
        二、警惕科技创新的供给侧系统破坏性
        三、杜绝供给侧改革的科技创新概念“滥用”
    第五节 基于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视角下的我国供给侧改革再思考兼论公共产品的议题
结语与后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牢牢把握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改革发展方向[J]. 楚序平,周建军,周丽莎.  红旗文稿. 2016(20)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J]. 冯俏彬.  金融经济. 2016(03)
[3]“供给侧改革”改什么?[J]. 赵晓.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16(01)
[4]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 邓磊,杜爽.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5(12)
[5]供给侧改革:与危机赛跑的制度再造[J]. 徐一遵,柯挺,刘晓峰,王昭,赵建,魏杨.  中国经济报告. 2016(01)
[6]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J]. 贾康.  中国经济周刊. 2015(49)
[7]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 邵宇.  新金融. 2015(12)
[8]“需求侧改革”如西药,“供给侧改革”如中药[J]. 王红茹.  中国经济周刊. 2015(47)
[9]用“已知”倒推“未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展望[J]. 白重恩,张琼.  新金融评论. 2014(01)
[10]试析1970年代以来的欧洲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视角[J]. 孙彦红.  欧洲研究. 2014(01)



本文编号:3235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235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5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