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1 03:05
在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进程中,依托主城区设立各类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产业发展分散化,缺乏产业集群;功能单一,配套不足;功能分区过于机械,割裂了工业区和生活区的联系;物质空间单调冷漠,缺乏公共空间;社区发育不足,居民普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孤立封闭发展,与周边地区缺乏联系。而这种产业和城市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极大地阻碍了产城融合发展的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为此,要解决产业化和城市化相脱节的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产城融合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使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走出一条产城融合,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两轮驱动,协调共进的新路。基于此,本文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对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运用组合赋权评价模型和两个维度四格象限法对河南省部分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选取了国内数个产业集聚区推进产城融合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产城融合的政...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本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产城融合相关研究
1.2.2 产业集聚相关研究
1.2.3 产业集聚区相关研究
1.2.4 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关键问题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产业集聚与产城融合相关理论研究分析
2.1 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2.1.1 城市定义:分立的研究和表象的概括
2.1.2 关于城市形成机理
2.1.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
2.1.4 低碳城市理论
2.1.5 智能城市理论
2.2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聚的概念
2.2.2 产业集聚的类型
2.2.3 产业集聚的特征
2.2.4 产业集聚形成原因
2.2.5 产业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产城融合相关理论
2.3.1 产城融合相关概念
2.3.2 产城融合的内涵
2.3.3 产城融合的动力
2.4 我国产业集聚的主要空间发展形式
2.5 本章小结
3 产城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集聚经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基础
3.2 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化进程
3.2.1 产业集聚促进人口的流动和集中
3.2.2 产业集聚为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持
3.2.3 产业集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3.2.4 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制度创新
3.3 城市化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条件
3.3.1 城市化提供产业集聚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条件
3.3.2 城市化提供产业集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
3.3.3 城市化有助于培育产业集聚发展所需的制度文化环境
3.4 本章小结
4 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范畴界定
4.3 评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产城融合度实证研究
5.1 产业集聚区形成的理论渊源
5.2 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的产城融合发展实践与探索
5.2.1 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5.2.2 产业集聚区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5.2.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分析
5.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研究
5.3.1 人口分布情况
5.3.2 人口集中的特点及趋势
5.3.3 促进人口集中的主要措施
5.3.4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3.5 促进人口集中的理论分析
5.4 河南省部分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度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6.1 成熟型——以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例
6.1.1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6.1.2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6.1.3 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6.2 生产型——以上海青浦新城为例
6.2.1 着力打造新城建设的软硬环境,形成人口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6.2.2 探索工业用地腾笼换鸟的途径,为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多空间
6.2.3 推进新城与工业园区空间整合
6.3 休闲型——以洛阳伊滨区为例
6.3.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6.3.2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6.3.3 重视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
6.4 起步型——以睢县产业集聚区为例
6.4.1 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6.4.2 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
6.4.3 跨越起步型的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7.1.1 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
7.1.2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7.2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产城融合功能
7.3 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7.3.1 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7.3.2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7.4 构建推动持续创新的文化环境,培育人力资源新高地
7.5 进一步完善产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7.5.1 建立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产业集聚机制
7.5.2 创新土地利用、资金与人才保障机制
7.5.3 强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7.5.4 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意产业集聚区演化路径及发展模式研究[J]. 付永萍,王立新,曹如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9)
[2]开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任青丝.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2(03)
[3]对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的思考[J]. 周泽宾.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2(07)
[4]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 刘瑾,耿谦,王艳. 规划师. 2012(04)
[5]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规划探索[J]. 王峰玉,郑军. 小城镇建设. 2012(02)
[6]欠发达农区村域经济对产业集聚区的响应机制研究——以河南省王胖庄为例[J]. 许家伟,李培蕾,乔家君,何长涛. 经济地理. 2012(01)
[7]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政府:决策、定位与管理创新[J]. 吕玉辉.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05)
[8]“产城融合”如何拯救大上海[J]. 陈云. 决策. 2011(10)
[9]产城融合理念下中原经济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J]. 王新涛. 企业活力. 2011(08)
[10]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优化研究[J]. 吴国玺,郑敬刚,侯刚. 许昌学院学报. 2011(02)
硕士论文
[1]产业集聚与新疆城市化关系问题研究[D]. 陈访贤.新疆师范大学 2008
[2]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思考[D]. 张靖.山东大学 2007
[3]济南高新区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 杨清芝.天津大学 2005
[4]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分析[D]. 侯林春.河南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14712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本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产城融合相关研究
1.2.2 产业集聚相关研究
1.2.3 产业集聚区相关研究
1.2.4 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关键问题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产业集聚与产城融合相关理论研究分析
2.1 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2.1.1 城市定义:分立的研究和表象的概括
2.1.2 关于城市形成机理
2.1.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
2.1.4 低碳城市理论
2.1.5 智能城市理论
2.2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聚的概念
2.2.2 产业集聚的类型
2.2.3 产业集聚的特征
2.2.4 产业集聚形成原因
2.2.5 产业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产城融合相关理论
2.3.1 产城融合相关概念
2.3.2 产城融合的内涵
2.3.3 产城融合的动力
2.4 我国产业集聚的主要空间发展形式
2.5 本章小结
3 产城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集聚经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基础
3.2 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化进程
3.2.1 产业集聚促进人口的流动和集中
3.2.2 产业集聚为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持
3.2.3 产业集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3.2.4 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制度创新
3.3 城市化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条件
3.3.1 城市化提供产业集聚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条件
3.3.2 城市化提供产业集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
3.3.3 城市化有助于培育产业集聚发展所需的制度文化环境
3.4 本章小结
4 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范畴界定
4.3 评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产城融合度实证研究
5.1 产业集聚区形成的理论渊源
5.2 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的产城融合发展实践与探索
5.2.1 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5.2.2 产业集聚区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5.2.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分析
5.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研究
5.3.1 人口分布情况
5.3.2 人口集中的特点及趋势
5.3.3 促进人口集中的主要措施
5.3.4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3.5 促进人口集中的理论分析
5.4 河南省部分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度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6.1 成熟型——以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例
6.1.1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6.1.2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6.1.3 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6.2 生产型——以上海青浦新城为例
6.2.1 着力打造新城建设的软硬环境,形成人口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6.2.2 探索工业用地腾笼换鸟的途径,为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多空间
6.2.3 推进新城与工业园区空间整合
6.3 休闲型——以洛阳伊滨区为例
6.3.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6.3.2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6.3.3 重视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
6.4 起步型——以睢县产业集聚区为例
6.4.1 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6.4.2 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
6.4.3 跨越起步型的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7.1.1 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
7.1.2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7.2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产城融合功能
7.3 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7.3.1 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7.3.2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7.4 构建推动持续创新的文化环境,培育人力资源新高地
7.5 进一步完善产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7.5.1 建立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产业集聚机制
7.5.2 创新土地利用、资金与人才保障机制
7.5.3 强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7.5.4 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意产业集聚区演化路径及发展模式研究[J]. 付永萍,王立新,曹如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9)
[2]开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任青丝.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2(03)
[3]对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的思考[J]. 周泽宾.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2(07)
[4]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 刘瑾,耿谦,王艳. 规划师. 2012(04)
[5]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规划探索[J]. 王峰玉,郑军. 小城镇建设. 2012(02)
[6]欠发达农区村域经济对产业集聚区的响应机制研究——以河南省王胖庄为例[J]. 许家伟,李培蕾,乔家君,何长涛. 经济地理. 2012(01)
[7]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政府:决策、定位与管理创新[J]. 吕玉辉.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05)
[8]“产城融合”如何拯救大上海[J]. 陈云. 决策. 2011(10)
[9]产城融合理念下中原经济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J]. 王新涛. 企业活力. 2011(08)
[10]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优化研究[J]. 吴国玺,郑敬刚,侯刚. 许昌学院学报. 2011(02)
硕士论文
[1]产业集聚与新疆城市化关系问题研究[D]. 陈访贤.新疆师范大学 2008
[2]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思考[D]. 张靖.山东大学 2007
[3]济南高新区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 杨清芝.天津大学 2005
[4]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分析[D]. 侯林春.河南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14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31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