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技术变迁与社会关系 ——眉镇原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1-08-07 00:32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些产业集聚现象,这些产业集聚区作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不但是一种经济地理现象,更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成为了世界各地政府和经济组织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和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块状经济和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群地区基本上都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自然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空间区位优势不明显以及缺少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出现的。那么,这些地区的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其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是什么?这就是本文提出的问题。西方学界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较早,到今天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些经典文献,这些理论视角基本上可以分为市场机制的分析视角、制度主义分析视角和嵌入性分析视角,分别强调了市场竞争的作用、国家或政府制度建构和产业政策的作用、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的作用,有力地解释了西方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但是在解释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地区原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时,解释力度有所不足。本文采取嵌入性视角,通过建构出一个“历史—技术变迁—社会关系网络的动态重叠机制”来尝试解释中国的原发型产业集群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其实是...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三)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及其认定
二、 产业集群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 产业集群分析的三种理论视角
(二) 国内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经验研究
三、 理论视角、核心思路与篇章安排
(一) 嵌入性理论视角
(二) 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
(三) 篇章安排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 个案研究法
(二) 研究过程与资料的获取
第一章 眉镇纺织产业的基本情况
一、 关于眉镇的介绍
(一) 眉镇的区位和交通
(二) 眉镇的乡镇建制沿革情况
(三) 眉镇的经济情况
二、 眉镇纺织产业的总体情况
(一) 集群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 完整的产业体系
(三) 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主体
三、 眉镇纺织产业的区位分布
第二章 眉镇织布业的复兴:历史意识与选择偏好(1970-1995 年)
一、 眉镇地区悠久的家庭纺织业传统
二、 关于织布业的集体记忆与潜在的产业社会关系
(一) 眉镇家庭织布业的集体记忆
(二) 眉镇家庭织布业再度复兴的产业社会关系
三、 产业历史因素基础上眉镇织布业的复兴
(一) 第一个源头:70 年代社队企业时期的织布业
(二) 第二个源头:90 年代乡镇企业时期的织布业
四、 眉镇织布业复兴后的发展形态:以家庭作坊式企业为主
第三章 眉镇织布业的快速发展:技术变迁与技术刚性的发挥(1995-2000 年)
一、 纺织业改革:国有企业“限产压锭”与技术转移
二、 技术转移之“掮客”:“机贩子”与技术转移
(一) 早期的“机贩子”群体
(二) 后期的“机贩子”与宽幅织布机的转移
三、 规模优势:技术变迁与眉镇织布业的快速发展
(一) 技术扩散的总体情况
(二) 技术的引入和扩散过程
(三) 技术刚性的发挥:历史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
四、 竞争优势:技术转移与宽幅布生产市场的形成
(一) 农村产地专业市场的两种类型:衍生型专业市场和吸纳型专业市场
(二) 眉镇纺织业吸纳型市场的形成
(三) 眉镇吸纳型市场形成的优势
第四章 眉镇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社会关系网络与产业分工网络(2000 年以后)
一、 纵向分工链条的扩展:棉纱销售业、浆纱业与织布业
(一) 棉纱销售业的形成
(二) 浆纱业的出现
二、 横向分工网络的扩展:技术设备市场与织布业
(一) 织布机配件市场的形成
(二) 织布机的贩销、制造行业
三、 横向分工网络的扩展:劳动力市场与织布业
(一) 劳动力的主体来源
(二) 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三) 劳动力与雇主的合作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二、 本文的创新点和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326793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三)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及其认定
二、 产业集群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 产业集群分析的三种理论视角
(二) 国内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经验研究
三、 理论视角、核心思路与篇章安排
(一) 嵌入性理论视角
(二) 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
(三) 篇章安排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 个案研究法
(二) 研究过程与资料的获取
第一章 眉镇纺织产业的基本情况
一、 关于眉镇的介绍
(一) 眉镇的区位和交通
(二) 眉镇的乡镇建制沿革情况
(三) 眉镇的经济情况
二、 眉镇纺织产业的总体情况
(一) 集群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 完整的产业体系
(三) 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主体
三、 眉镇纺织产业的区位分布
第二章 眉镇织布业的复兴:历史意识与选择偏好(1970-1995 年)
一、 眉镇地区悠久的家庭纺织业传统
二、 关于织布业的集体记忆与潜在的产业社会关系
(一) 眉镇家庭织布业的集体记忆
(二) 眉镇家庭织布业再度复兴的产业社会关系
三、 产业历史因素基础上眉镇织布业的复兴
(一) 第一个源头:70 年代社队企业时期的织布业
(二) 第二个源头:90 年代乡镇企业时期的织布业
四、 眉镇织布业复兴后的发展形态:以家庭作坊式企业为主
第三章 眉镇织布业的快速发展:技术变迁与技术刚性的发挥(1995-2000 年)
一、 纺织业改革:国有企业“限产压锭”与技术转移
二、 技术转移之“掮客”:“机贩子”与技术转移
(一) 早期的“机贩子”群体
(二) 后期的“机贩子”与宽幅织布机的转移
三、 规模优势:技术变迁与眉镇织布业的快速发展
(一) 技术扩散的总体情况
(二) 技术的引入和扩散过程
(三) 技术刚性的发挥:历史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
四、 竞争优势:技术转移与宽幅布生产市场的形成
(一) 农村产地专业市场的两种类型:衍生型专业市场和吸纳型专业市场
(二) 眉镇纺织业吸纳型市场的形成
(三) 眉镇吸纳型市场形成的优势
第四章 眉镇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社会关系网络与产业分工网络(2000 年以后)
一、 纵向分工链条的扩展:棉纱销售业、浆纱业与织布业
(一) 棉纱销售业的形成
(二) 浆纱业的出现
二、 横向分工网络的扩展:技术设备市场与织布业
(一) 织布机配件市场的形成
(二) 织布机的贩销、制造行业
三、 横向分工网络的扩展:劳动力市场与织布业
(一) 劳动力的主体来源
(二) 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三) 劳动力与雇主的合作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二、 本文的创新点和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326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326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