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人力资源价值粗集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7 05:11
21世纪,世界经济步入了以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人力资源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价值管理。对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问题已经有许多的学者作了众多研究,所提出的计量模型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计量基础与计量工具都存在着缺陷。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分析,结合新经济的特征,确定出了新经济下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目前常用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的分析,确定出了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基础;并引入粗糙集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经济下基于时空因素的人力资源价值粗集评价模式。本文提出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模式,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充分考虑了时间、空间等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式。这种以粗糙集理论为计量工具进行的以完全信息为基础的综合评价和以完全价值为基础的价值计量所得出的结果,在精确性和完整性上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新经济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分析
2.1 新经济概述
2.2 人力资源价值的含义
2.3 人力资源价值的形成
2.4 人力资源的价值形态
2.5 人力资源价值的内容
2.6 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环境因素分析
3 当前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3.1 对人力资源价值货币性计量模式的评价分析
3.1.1 以成本(投入)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模式
3.1.2 以工资报酬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模式
3.1.3 以收益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模式
3.2 对人力资源价值非货币性计量模式的评价分析
3.3 对新的价值计量模式的探讨
3.3.1 对人力资源价值货币性计量方法的思考
3.3.2 对人力资源价值非货币性计量方法的思考
4 粗糙集理论的引入
4.1 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4.1.1 知识与不可分辨关系
4.1.2 粗糙集的上逼近与下逼近
4.1.3 知识表达系统
4.1.4 决策表、约简与核
4.1.5 属性的重要性
4.2 知识与信息熵的关系
4.2.1 熵的定义
4.2.2 知识与信息熵
4.3 属性重要性的熵表示
5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5.1 基于时空因素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指标筛选
5.3 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价模式
5.3.1 基本思想和基本特征
5.3.2 评价模型的提出
5.3.3 系数的确定
5.3.4 综合评价
5.3.5 创新:与传统方法的比较分析
5.4 算例应用分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327146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新经济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分析
2.1 新经济概述
2.2 人力资源价值的含义
2.3 人力资源价值的形成
2.4 人力资源的价值形态
2.5 人力资源价值的内容
2.6 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环境因素分析
3 当前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3.1 对人力资源价值货币性计量模式的评价分析
3.1.1 以成本(投入)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模式
3.1.2 以工资报酬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模式
3.1.3 以收益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模式
3.2 对人力资源价值非货币性计量模式的评价分析
3.3 对新的价值计量模式的探讨
3.3.1 对人力资源价值货币性计量方法的思考
3.3.2 对人力资源价值非货币性计量方法的思考
4 粗糙集理论的引入
4.1 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4.1.1 知识与不可分辨关系
4.1.2 粗糙集的上逼近与下逼近
4.1.3 知识表达系统
4.1.4 决策表、约简与核
4.1.5 属性的重要性
4.2 知识与信息熵的关系
4.2.1 熵的定义
4.2.2 知识与信息熵
4.3 属性重要性的熵表示
5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5.1 基于时空因素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指标筛选
5.3 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价模式
5.3.1 基本思想和基本特征
5.3.2 评价模型的提出
5.3.3 系数的确定
5.3.4 综合评价
5.3.5 创新:与传统方法的比较分析
5.4 算例应用分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327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32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