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产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路径分析 ——以广州汽车产业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10 01:43
近年来广州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已成广州颇具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带动广州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集群效应,但回顾历史发现,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先抑后扬的路程,其中外源性产业集聚是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本文拟以广州汽车产业为例,探索外源性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及发展机理,并试图将其经验进一步推广至其他产业、其他地区。本文首先总结和回顾了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与文献,在此基础上对外源性产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尝试从品牌、资本与技术三个维度对产业的外源性进行量化研究,并与内源性产业和内源性产业集聚特征加以比较,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归纳外源性产业集聚的几种模式。然后,以广州汽车产业为例,分析不同集聚模式带来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外源性资本推动的产业集群的成因与发展机理,最后给出一个基于外源性资本、政府、企业和产业配套的动力圈层模型,把产业集聚的动力划分为核心层、支持层和辅助层,三个层面相互作用,影响着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从理论上解释了广州汽车产业集聚现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广州、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1998~2007年的汽车产业相关数...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00‘2008年中国汽车产t变化图
图1一 2200‘2008年广州汽车和轿车产量变化图资料来源:广州外经贸白皮书2009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广州汽车的工业产值一路走高,月均工业产值在200亿元左右,全年总产值约2500亿元,占全国份额约10%。其中,广汽集团在2008年以 1125亿元的销售额,几乎占据了广州汽车制造业的半壁江山
通过对现实中上海、广州等地汽车产业集聚案例的初步调研考察,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隋广军等,2004,2005)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汽车产业集群动力因素的圈层模型(图5一1),即从核心层、支持层到辅助层的因素圈层布阵图。在该模型中,核心层为企业面因素,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动力因素,包括外源资本、联盟内技术吸收能力;支持层和辅助层是产业集聚在某地区能否形成的基础条件,支持层包括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工业基础配套;辅助层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动力因素。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驱动着中国汽车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圈层模型不是只针对汽车产业在某一特定区域集聚的,而是应囊括尽可能多的产业集聚,试图找出产业集聚动力因素作用的一般规律。在模型中,从核心层、支持层到辅助层的动力因素布阵是按照各因素对产业集聚的相对贡献大小排序。在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组合中,各动力因素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是本模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将模型具体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母公司文化控制力:中外合资企业文化陈述的差异与融合——基于中外合资汽车公司的多案例比较[J]. 汤谷良,夏怡斐. 管理世界. 2009(S1)
[2]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因素演进机制研究[J]. 潘海生,周志刚. 科技管理研究. 2008(09)
[3]创新不确定性与优化:地方产业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 郭南芸,隋广军.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8)
[4]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J]. 吴奇志,方文红. 中国乡镇企业. 2008(07)
[5]主导产业激励: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以广州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 方建国,谢小平. 学术研究. 2008(06)
[6]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 申明浩,隋广军,孙雷. 科技管理研究. 2008(01)
[7]基于供应链的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构建[J]. 赵永斌. 物流技术. 2008(01)
[8]FDI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为例[J]. 施敏颖. 嘉兴学院学报. 2007(05)
[9]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杨再高. 汽车工业研究. 2007(08)
[10]我国产业集聚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关联分析[J]. 程昶志,王怡文. 统计与决策. 2007(12)
博士论文
[1]汽车产业集群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 罗伟.武汉理工大学 2007
[2]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证的研究[D]. 颜炳祥.上海交通大学 2008
[3]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D]. 王洁.同济大学 2007
[4]外商直接投资、分工演进与中国产业成长研究[D]. 王文峰.西北大学 2006
[5]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D]. 刘洪德.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实证研究[D]. 张扬.吉林大学 2006
[2]江宁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研究[D]. 张振.东南大学 2006
[3]中国产业集聚的分布现状与决定因素[D]. 刘贺.暨南大学 2005
[4]国际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广州汽车产业集群模式选择[D]. 侯春峰.暨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31679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00‘2008年中国汽车产t变化图
图1一 2200‘2008年广州汽车和轿车产量变化图资料来源:广州外经贸白皮书2009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广州汽车的工业产值一路走高,月均工业产值在200亿元左右,全年总产值约2500亿元,占全国份额约10%。其中,广汽集团在2008年以 1125亿元的销售额,几乎占据了广州汽车制造业的半壁江山
通过对现实中上海、广州等地汽车产业集聚案例的初步调研考察,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隋广军等,2004,2005)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汽车产业集群动力因素的圈层模型(图5一1),即从核心层、支持层到辅助层的因素圈层布阵图。在该模型中,核心层为企业面因素,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动力因素,包括外源资本、联盟内技术吸收能力;支持层和辅助层是产业集聚在某地区能否形成的基础条件,支持层包括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工业基础配套;辅助层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动力因素。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驱动着中国汽车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圈层模型不是只针对汽车产业在某一特定区域集聚的,而是应囊括尽可能多的产业集聚,试图找出产业集聚动力因素作用的一般规律。在模型中,从核心层、支持层到辅助层的动力因素布阵是按照各因素对产业集聚的相对贡献大小排序。在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组合中,各动力因素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是本模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将模型具体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母公司文化控制力:中外合资企业文化陈述的差异与融合——基于中外合资汽车公司的多案例比较[J]. 汤谷良,夏怡斐. 管理世界. 2009(S1)
[2]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因素演进机制研究[J]. 潘海生,周志刚. 科技管理研究. 2008(09)
[3]创新不确定性与优化:地方产业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 郭南芸,隋广军.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8)
[4]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J]. 吴奇志,方文红. 中国乡镇企业. 2008(07)
[5]主导产业激励: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以广州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 方建国,谢小平. 学术研究. 2008(06)
[6]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 申明浩,隋广军,孙雷. 科技管理研究. 2008(01)
[7]基于供应链的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构建[J]. 赵永斌. 物流技术. 2008(01)
[8]FDI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为例[J]. 施敏颖. 嘉兴学院学报. 2007(05)
[9]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杨再高. 汽车工业研究. 2007(08)
[10]我国产业集聚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关联分析[J]. 程昶志,王怡文. 统计与决策. 2007(12)
博士论文
[1]汽车产业集群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 罗伟.武汉理工大学 2007
[2]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证的研究[D]. 颜炳祥.上海交通大学 2008
[3]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D]. 王洁.同济大学 2007
[4]外商直接投资、分工演进与中国产业成长研究[D]. 王文峰.西北大学 2006
[5]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D]. 刘洪德.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实证研究[D]. 张扬.吉林大学 2006
[2]江宁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研究[D]. 张振.东南大学 2006
[3]中国产业集聚的分布现状与决定因素[D]. 刘贺.暨南大学 2005
[4]国际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广州汽车产业集群模式选择[D]. 侯春峰.暨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31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53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