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新经济论文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6 20:3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变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作为向制造业提供中间投入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制造业全产业链的诸多环节,具有知识密集、附加价值高、就业容纳能力强的特点,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两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决定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源泉。在当前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向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增长转变,引领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提升。本文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现状及其发展演进,结合相关理论,运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探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使用2003年至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均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政府规模过大会阻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制造业的依赖程度会降低。西部地区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地区经济的做法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
        1.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2.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主要特征
    (二)文献综述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机制、模式及特征研究综述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综述
        4.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研究综述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演进
        1.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状况
        2.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发展趋势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分析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方法
        2.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集聚发展演进特征
        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区域性差异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
    (一)产业关联
    (二)知识溢出
    (三)信息通信技术
    (四)制度因素
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计量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三)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速铁路对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J]. 邓涛涛,王丹丹,程少勇.  财经研究. 2017(07)
[2]政策动向[J]. 纪陆.  经济管理. 2016(06)
[3]现代服务业聚集的形成机制:空间视角下的理论与经验分析[J]. 段文斌,刘大勇,皮亚彬.  世界经济. 2016(03)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 胡鞍钢,周绍杰,任皓.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5]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J]. 刘瑞明,赵仁杰.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6)
[6]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绩效——基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的分析[J]. 张浩然.  财经研究. 2015(05)
[7]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 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  中国工业经济. 2014(10)
[8]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与耦合悖论分析——来自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经验证据[J]. 吴福象,曹璐.  产业经济研究. 2014(04)
[9]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地区38城市的经验分析[J]. 宣烨,余泳泽.  产业经济研究. 2014(03)
[10]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J]. 陈晓峰,陈昭锋.  财贸研究. 2014(02)

博士论文
[1]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 代文.武汉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48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648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6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