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经济学探索 ————基于利益关系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3-03-28 14:08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追求是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实际是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的空间表达,本质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利益平衡的结果。随着公共需求的分化,多元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将长期并存,而实现公共产品的均衡供给的关键是平衡多元化利益关系。本文借鉴公共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探索实现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措施。并从经济学视角为城市规划顺应社会经济趋势,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本文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的重点,思路、方法、研究思路框架。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做界定和介绍,并回顾相关研究的进展,提出本文论点。第三章,应用公共经济学基本原理,从理论角度探讨如何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协调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相互关系,以及多元化的需求影响下的多元供给机制并存的必要性,公共经济学中公共产品三种供给机制的特征及利益倾向,并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探讨协调三种机制的措施。第四章,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对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第五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机制的缺陷...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中国城镇化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提升,新型城镇化成为必然选择
1.1.2 行政机制改革和市场机制的成熟赋予新型城镇化新的内涵
1.1.3 公共产品的供给成为影响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
1.1.4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重点
1.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结构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1.2 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2.1.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经济学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
2.2.2 城市规划管理视角下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
2.2.3 小结
2.3 本文论点
第三章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路径探索
3.1 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的路径探索
3.1.1 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的有效需求函数
3.1.2 消除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消费外部性的政策措施
3.1.3 小结
3.2 多元需求导向下的供给规律
3.2.1 多元需求结构导致多样化的供给机制并存
3.2.2 供给机制的特征
3.2.3 供给主体(生产者)的利益倾向及对应的供给模式
3.2.4 三种机制作用的对象
3.2.5 协调三种机制行为的政策措施
3.3 小结
第四章 公共产品供给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作用
4.1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能够引导城镇化发展
4.2 城镇化门槛是维护城镇化质量的必要措施
4.3 以公共产品为核心的城市经营理念能够优化公共产品的供给
第五章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政策设计和制度调整探索
5.1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革过程
5.1.1 计划经济时代,强有力的政府行为部分实现了有效供给
5.1.2 改革开发后,盲目的市场崇拜导致政府责任缺失
5.1.3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开始探索重塑政府责任
5.1.4 改革开放后供给体制变革的总结
5.2 供给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
5.2.1 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均衡,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需求
5.2.2 缺少必要的利益协调机制,使得公共政策仅体现政府的利益需求
5.2.3 政府机制缺乏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和监督机制,导致决策者与消费者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5.2.4 缺少有效的财税制度保障
5.3 完善制度调整的重点与目标
5.3.1 制度调整的重点
5.3.2 政策设计和制度调整的目标
5.4 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调整的建议
5.4.1 强调顶层设计,建立多中心的治理体系
5.4.2 强化公众参与机制为核心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途径
5.4.3 完善税制,建立相应的生产者激励机制
第六章 城市规划应对措施
6.1 公共经济学视角对城市规划改革的意义
6.2 城市规划调整的建议
6.2.1 优化资源配置是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城市规划的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6.2.2 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是城市规划科学性和政策性的保证
6.2.3 规划的刚性与弹性是决定规划方案权威性和适应性的关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不足及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772945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中国城镇化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提升,新型城镇化成为必然选择
1.1.2 行政机制改革和市场机制的成熟赋予新型城镇化新的内涵
1.1.3 公共产品的供给成为影响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
1.1.4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重点
1.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结构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1.2 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2.1.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经济学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
2.2.2 城市规划管理视角下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
2.2.3 小结
2.3 本文论点
第三章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路径探索
3.1 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的路径探索
3.1.1 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的有效需求函数
3.1.2 消除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消费外部性的政策措施
3.1.3 小结
3.2 多元需求导向下的供给规律
3.2.1 多元需求结构导致多样化的供给机制并存
3.2.2 供给机制的特征
3.2.3 供给主体(生产者)的利益倾向及对应的供给模式
3.2.4 三种机制作用的对象
3.2.5 协调三种机制行为的政策措施
3.3 小结
第四章 公共产品供给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作用
4.1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能够引导城镇化发展
4.2 城镇化门槛是维护城镇化质量的必要措施
4.3 以公共产品为核心的城市经营理念能够优化公共产品的供给
第五章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政策设计和制度调整探索
5.1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革过程
5.1.1 计划经济时代,强有力的政府行为部分实现了有效供给
5.1.2 改革开发后,盲目的市场崇拜导致政府责任缺失
5.1.3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开始探索重塑政府责任
5.1.4 改革开放后供给体制变革的总结
5.2 供给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
5.2.1 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均衡,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需求
5.2.2 缺少必要的利益协调机制,使得公共政策仅体现政府的利益需求
5.2.3 政府机制缺乏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和监督机制,导致决策者与消费者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5.2.4 缺少有效的财税制度保障
5.3 完善制度调整的重点与目标
5.3.1 制度调整的重点
5.3.2 政策设计和制度调整的目标
5.4 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调整的建议
5.4.1 强调顶层设计,建立多中心的治理体系
5.4.2 强化公众参与机制为核心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途径
5.4.3 完善税制,建立相应的生产者激励机制
第六章 城市规划应对措施
6.1 公共经济学视角对城市规划改革的意义
6.2 城市规划调整的建议
6.2.1 优化资源配置是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城市规划的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6.2.2 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是城市规划科学性和政策性的保证
6.2.3 规划的刚性与弹性是决定规划方案权威性和适应性的关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不足及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772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77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