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视野下卡尔·波兰尼市场结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4-10-03 01:02
长期以来,作为经济学理论大厦基石的市场概念本身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成为不言自明之物。这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在对现代社会分析和传统经济学批判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经济社会学对市场理论的聚焦和研究正在逐渐孕育重要的分支学科——市场社会学,并不断为转型社会学提供着宝贵的养料。对于正处于孕育阶段的市场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来说,要全面、系统地形成自己的市场研究视角和理论,就不能不到现代第一个对市场经济和市场社会作出专门、系统、深刻分析的作家卡尔·波兰尼那里去寻找灵感和营养。波兰尼由当下政治和经济形势对市场经济起源和发展的反溯,以及在这一反溯中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中,初步建构起完整的现代市场概念和理论体系。结合现代经济学对波兰尼市场理论的再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其理论的意义和不足。特别是其对市场纵向机制、冲突机制,以及以国家为单位的内外部市场经济联结机制的创造性阐述为我们初步勾画出一个现代市场结构的轮廓,并初步形成了市场社会学所追求的现代市场模型。而新的经济学理论对其与古典经济学相似的关于市场横向机制理解的批评,以及马克思资本理论关于现代市场动力机制更加科学的分析,有助...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经济学领域中的“市场”
1.2.2 社会学世界中的“市场”
1.2.3 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市场
1.3.2 市场模型
1.3.3 市场的横向机制
1.3.4 市场的纵向机制
第2章 波兰尼市场结构理论的形成逻辑
2.1 三个市场的区分
2.1.1 三个市场的规模比较
2.1.2 三个市场的功能(地位)比较
2.1.3 三个市场的起源比较
2.1.4 三个市场的组织(原则)比较
2.1.5 三个市场的结构比较
2.2 新的“市场结构”分析框架下国内市场的特征概括
2.2.1 市场的支配地位
2.2.2 自由竞争的机制
2.2.3 覆盖国家和社会的全要素结构
2.2.4 国内国际的一体化
2.2.5 具有对立性的动力体系
第3章 波兰尼对古典经济学市场理论的批判
3.1 市场经济起源的批判
3.1.1 交换并非天性
3.1.2 起源并非自然连续
3.1.3 起源并非货币
3.2 关于自然法则的批判
3.2.1 图利不应成为法则
3.2.2 货币并非只是交易的媒介
第4章 诺斯等对波兰尼“市场结构”的批判
4.1 机器及工厂制度何以出现
4.1.1 被波兰尼忽视的问题
4.1.2 诺斯的纵向一体化解释
4.2 国家和社会的在场
4.2.1 波兰尼市场理论中的国家
4.2.2 诺斯交易费用视角下的国家
4.2.3 交易费用下的意识形态理论
4.3 市场不等于定价市场
4.3.1 波兰尼的定价市场
4.3.2 诺斯的定价市场
4.4 交换持续进行的条件
第5章 波兰尼市场结构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5.1 波兰尼市场结构理论的贡献和意义
5.1.1 市场不再仅仅是经济范畴内的市场
5.1.2 市场是社会结构中的市场
5.1.3 关于市场结构的一般要素分析分析框架
5.1.4 关于市场纵向机制的开创性建树
5.1.5 关于市场动力机制的提出
5.2 波兰尼市场理论的主要不足及弥补
5.2.1 关于市场横向机制的分析
5.2.2 关于根本动力的问题
5.3 波兰尼市场模型的基本轮廓
5.3.1 市场的横向机制
5.3.2 市场的纵向机制
5.3.3 市场的内外部联结机制
5.4 从市场经济到市场社会:波兰尼市场结构理论的核心特征
5.4.1 市场存在和运转需要社会的支撑和保障
5.4.2 市场与社会的双向运动
5.4.3 不可避免的从经济到社会的对立冲突
第6章 波兰尼市场结构理论观照下的“第二次大转型”
6.1 第一次大转型背景下的第二次大转型
6.1.1 中国转型的起点不应是计划
6.1.2 中国转型的历史与市场入侵
6.1.3 囚笼困境与第二次大转型的“民族保护运动”
6.2 结构均衡:第二次大转型所应秉持的原则
6.2.1 市场与社会的均衡
6.2.2 国内与国际的均衡
6.2.3 现实与速度的均衡
6.3 第二次大转型:新的社会和新的文化的塑造
6.3.1 警惕社会和文化的“真空”
6.3.2 公平包容:应当成为基调的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4006570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经济学领域中的“市场”
1.2.2 社会学世界中的“市场”
1.2.3 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市场
1.3.2 市场模型
1.3.3 市场的横向机制
1.3.4 市场的纵向机制
第2章 波兰尼市场结构理论的形成逻辑
2.1 三个市场的区分
2.1.1 三个市场的规模比较
2.1.2 三个市场的功能(地位)比较
2.1.3 三个市场的起源比较
2.1.4 三个市场的组织(原则)比较
2.1.5 三个市场的结构比较
2.2 新的“市场结构”分析框架下国内市场的特征概括
2.2.1 市场的支配地位
2.2.2 自由竞争的机制
2.2.3 覆盖国家和社会的全要素结构
2.2.4 国内国际的一体化
2.2.5 具有对立性的动力体系
第3章 波兰尼对古典经济学市场理论的批判
3.1 市场经济起源的批判
3.1.1 交换并非天性
3.1.2 起源并非自然连续
3.1.3 起源并非货币
3.2 关于自然法则的批判
3.2.1 图利不应成为法则
3.2.2 货币并非只是交易的媒介
第4章 诺斯等对波兰尼“市场结构”的批判
4.1 机器及工厂制度何以出现
4.1.1 被波兰尼忽视的问题
4.1.2 诺斯的纵向一体化解释
4.2 国家和社会的在场
4.2.1 波兰尼市场理论中的国家
4.2.2 诺斯交易费用视角下的国家
4.2.3 交易费用下的意识形态理论
4.3 市场不等于定价市场
4.3.1 波兰尼的定价市场
4.3.2 诺斯的定价市场
4.4 交换持续进行的条件
第5章 波兰尼市场结构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5.1 波兰尼市场结构理论的贡献和意义
5.1.1 市场不再仅仅是经济范畴内的市场
5.1.2 市场是社会结构中的市场
5.1.3 关于市场结构的一般要素分析分析框架
5.1.4 关于市场纵向机制的开创性建树
5.1.5 关于市场动力机制的提出
5.2 波兰尼市场理论的主要不足及弥补
5.2.1 关于市场横向机制的分析
5.2.2 关于根本动力的问题
5.3 波兰尼市场模型的基本轮廓
5.3.1 市场的横向机制
5.3.2 市场的纵向机制
5.3.3 市场的内外部联结机制
5.4 从市场经济到市场社会:波兰尼市场结构理论的核心特征
5.4.1 市场存在和运转需要社会的支撑和保障
5.4.2 市场与社会的双向运动
5.4.3 不可避免的从经济到社会的对立冲突
第6章 波兰尼市场结构理论观照下的“第二次大转型”
6.1 第一次大转型背景下的第二次大转型
6.1.1 中国转型的起点不应是计划
6.1.2 中国转型的历史与市场入侵
6.1.3 囚笼困境与第二次大转型的“民族保护运动”
6.2 结构均衡:第二次大转型所应秉持的原则
6.2.1 市场与社会的均衡
6.2.2 国内与国际的均衡
6.2.3 现实与速度的均衡
6.3 第二次大转型:新的社会和新的文化的塑造
6.3.1 警惕社会和文化的“真空”
6.3.2 公平包容:应当成为基调的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4006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400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