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03:11

  本文关键词: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 东盟 铁路 互联互通 建议


【摘要】:近几年来,互联互通逐渐成为中国与东盟开展双边合作的重要领域和主要方向。2010年,东盟国家领导人签订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中国支持互联互通建设并将此作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新增长点,成立了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和100亿美元总额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主要是用于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中国与东盟国家要凝聚两点政治共识并推进七个领域合作的“2+7”合作框架,重点强调要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同年,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提出与周边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进一步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互联互通指明了方向。并在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了筹建亚投行的倡议,目的是推动区内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2015年12月25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的签订以及援助亚太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亚投行的正式成立,为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截至2015年底,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中国和东盟作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双边的互联互通是长期、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规划,是加强以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为基础的“硬件”建设和以制度和情感互联互通为基础的“软件”建设。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逐渐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领域的重要方面。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更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中之重。铁路一直以安全性高、连续性强、经济效益好、舒适性足、环保性强和方便快捷的特点被称为一国经济的大动脉,是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目前,在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进程中,不仅存在东盟部分国家铁路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还有技术标准不统一、资金匮乏、合作方式单一和双边协调上的困难。基于中国与东盟铁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现实基础、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国际和区域形势下,探讨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为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提供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建议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研究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研究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从经济、政治的角度讲述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介绍中国东盟建设“泛亚高铁”的构想;第三部分从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中国高铁技术优势和东盟国家对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阐述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现实基础,还介绍了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成功经验;第四部分分析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剖析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六部分对促进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 东盟 铁路 互联互通 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32;F1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0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10-16
  • (一) 国外文献综述11-12
  • (二) 国内文献综述12-16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6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16-17
  • 第二章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意义和泛亚高铁的构想17-21
  • 一、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意义17-19
  • (一) 促进双方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17
  • (二) 促进双方贸易的增长,缓解交通运输压力17
  • (三) 促进资源互补,保护战略资源安全17-18
  • (四)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18
  • (五) 有效推进双方技术创新18-19
  • (六) 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区域稳定19
  • 二、泛亚高铁的构想19-21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现实基础和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国际经验21-26
  • 一、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的现实基础21-24
  • (一)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基础21
  • (二) 东盟国家对铁路建设需求巨大21-22
  • (三) 中国铁路建设的优势22-23
  • (四) 中国与东盟国家达成共识23
  • (五) 中国与东盟的沟通交流频繁23-24
  • 二、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国际经验24-26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对接现状和存在问题26-33
  • 一、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对接现状26-31
  • (一) 广西境内与东盟对接的铁路通道建设现状27-28
  • (二) 云南境内的铁路互联互通通道建设现状28-30
  • (三) 东盟内部的铁路互联互通通道建设现状30-31
  • 二、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存在问题31-33
  • (一) 铁路技术标准不统一31
  • (二) 资金匮乏,项目建设筹融资困难31-32
  • (三) 合作方式单一32-33
  • 第五章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3-38
  • 一、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面临的机遇33-35
  • (一) CAFTA“升级版”、RCEP和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33-34
  • (二) 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提出34
  • (三) 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提出和建立34-35
  • 二、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面临的挑战35-38
  • (一) 潜在的政治风险35-36
  • (二) 外在因素的制约36
  • (三) 东盟国家政策不连续性和缺乏透明度36-37
  • (四) 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制约37-38
  • 第六章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策略38-42
  • 一、大力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38
  • 二、参考国际铁路标准,统一铁路建设标准38-39
  • 三、解决筹融资困难39
  • 四、选择灵活的建设运营模式39-40
  • 五、加强政治互信,推动友好关系发展40-41
  • 六、合理引导外部力量的介入41
  • 七、加强沟通合作,提供友好的人文环境保障41-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立;;市域铁路与国铁互联互通的技术条件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2 ;“城市互联互通卡”系列行业标准编制工作正式启动[J];智能建筑;2008年08期

3 周承昊;;广州地铁无线集群系统互联互通解决方案[J];铁道通信信号;2014年04期

4 范婷婷;;互联互通的长征[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4年02期

5 秦勇;彭怀军;祝凌曦;谢征宇;;青藏铁路视频区域节点互联互通平台的工程实践[J];中国铁路;2012年02期

6 高志刚;;“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能源与贸易互联互通研究构想[J];开发研究;2014年01期

7 谢宏;;推进GSM-R网络建设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J];铁道通信信号;2006年02期

8 谢振东;吴金成;谭丹丹;陆涛;;基于粤港澳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构建研究[J];金卡工程;2014年Z1期

9 李瑞庆;方陈;夏清;魏学好;;地区间电力市场互联互通相关问题 (一)基本模型与社会福利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22期

10 李欠标;;全球交通运输互联互通现状及发展趋势[J];综合运输;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琴甫;;正确把握执法监管尺度 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工作[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迎会;;互联互通在电信业中的地位[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晓虎;;论互联互通网间话务特性[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戴晓艳;;电信业重组后实现网间互联互通的途径[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浅析我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的实施与发展[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昊;王虎;;电视台节目生产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技术分析[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07年

7 张秉涛;;GSM-R网络建设与互联互通[A];GSM-R移动通信及无线电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陈晶;;河北省网间结算及互联互通监测系统维护管理创新[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于鹏飞;吕少影;喻强;黄治;陈伟;任杰;;电力EPON系统互联互通的研究与实现[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杨志洁;;谈网间接口局的维护与管理[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烨;吉林管局强化互联互通监管[N];人民邮电;2006年

2 本报记者 刘英赫;将互联互通进行到底[N];中国电子报;2003年

3 刘英赫;硬措施推进互联互通[N];中国电子报;2003年

4 刘英赫;以硬措施推进互联互通[N];通信产业报;2003年

5 王红;连云港电信联通互联互通大携手[N];人民邮电;2000年

6 通讯员 许国胜 记者 段小川;湖北电信狠抓互联互通[N];人民邮电;2001年

7 周景耀;综合治理:互联互通的必然选择[N];人民邮电;2003年

8 记者 武雅明;山西管局提出互联互通实施意见[N];人民邮电;2003年

9 记者 方强 范毅;河南管局力促互联互通长治久安[N];人民邮电;2003年

10 记者 王保平;坚决贯彻国务院硬措施 推进互联互通再上新台阶[N];人民邮电;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小龙;电信网互联互通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李楠;中国电信产业互联互通接入定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3 唐睿;基于区域性垄断下互联网互联互通双向接入定价的规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4 房林;网络产业互联互通的接入定价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一峰;中朝互联互通战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周严敏;全业务运营环境下中国电信业互联互通规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岩;用于电信网间监测的自动拨测系统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马珑珈;四川省构建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王冬梅;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6 王洋;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测算[D];广西大学;2016年

7 梁曦;电信互联互通监管现状分析与发展前瞻[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8 尤淑艳;互联互通监测系统的分析和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彭士涛;河北省网间互联互通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霍娜;我国电信网互联互通的价值、利益分配和决策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34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034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1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