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收益管理的铁路货运舱位分配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12:26
本文关键词:基于收益管理的铁路货运舱位分配策略研究
【摘要】:收益管理最早起源并应用于航空客运,目前已经成为航空客货运增升收益的重要管理手段。由于它在航空领域的成功应用,收益管理在酒店、旅游、货物运输、汽车租赁、电信等服务行业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我国铁路货运已经进行了市场化改革,面对来自公路和航空的激烈竞争,铁路要想提高货运市场占有率,增加货运收益,必须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不断完善货运营销组织。容量控制(舱位控制)是收益管理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对此,本文首先对铁路货运实施收益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铁路货运动态舱位控制策略。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点:根据铁路货物运输中舱位预订到达过程的特点,文章假设舱位预定到达服从非齐次泊松分布过程,在假设“每个决策阶段至多有一个预定到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划分决策阶段。文章首先建立了单站段多级运价的动态舱位控制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比分析得出,动态舱位控制比静态舱位分配能获得更高的期望收益,而且动态舱位控制还能基于收益最大的目标,根据当前的决策阶段、剩余舱位和市场需求情况,实时调整各类货物对舱位的可获得性。其次,文章建立了铁路货运多站段多级运价动态舱位控制模型,由于模型在求解过程中会出现维数灾难,文章首先将模型转化为确定性线性规划,然后用竞标价格策略控制舱位预定过程;分析了加和竞价和确定性等价控制两种策略,并通过算例分析了两种策略下得到的竞价对总收益的影响,得出确定性等价控制优于加和竞价控制策略。
【关键词】:铁路货运 收益管理 舱位控制 动态规划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32.6;F25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目标16-18
- 1.3.1 研究内容16-17
- 1.3.2 研究方法与目标17
- 1.3.3 技术路线17-18
- 第2章 铁路货运收益管理的适用性分析18-26
- 2.1 收益管理的起源与发展18-19
- 2.2 收益管理理论19-21
- 2.2.1 收益管理的概念和决策层次19
- 2.2.2 收益管理的实施规则19-20
- 2.2.3 收益管理适用的行业特点20-21
- 2.3 铁路货运实施收益管理的可行性分析21-22
- 2.4 铁路货运实施收益管理的必要性22-24
- 2.5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相关理论概述26-33
- 3.1 容量控制策略26-28
- 3.1.1 预定限制26-27
- 3.1.2 竞标价格27-28
- 3.2 动态舱位控制28-31
- 3.2.1 问题描述28-29
- 3.2.2 动态规划29-30
- 3.2.3 线性规划方法30-31
- 3.3 非齐次泊松过程31-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第4章 铁路货运单站段动态舱位控制33-41
- 4.1 单站段动态舱位控制33-36
- 4.1.1 模型构建33-34
- 4.1.2 模型性能分析34-35
- 4.1.3 决策阶段的确定35-36
- 4.2 算例分析36-40
- 4.2.1 静态舱位控制36
- 4.2.2 动态舱位控制36-40
- 4.3 本章小结40-41
- 第5章 铁路货运多站段动态舱位控制41-52
- 5.1 多站段动态舱位控制模型41-43
- 5.1.1 符合说明与假设41-42
- 5.1.2 模型创建42-43
- 5.2 模型求解分析43-45
- 5.2.1 模型转化43-44
- 5.2.2 加和竞标价格控制44
- 5.2.3 确定性等价控制44-45
- 5.2.4 两种控制策略的比较分析45
- 5.3 算例分析45-50
- 5.4 本章小结50-52
- 总结与展望52-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9
- 附录1 非齐次泊松分布过程的特征59-60
- 附录2 Matlab编程部分代码60-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金福;刘玮;高强;;航空客运舱位控制和超售综合静态建模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05期
2 蓝伯雄;张力;;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收益管理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磊;铁路货运收益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08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108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