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调控方法

发布时间:2017-10-30 08:38

  本文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调控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轨道交通 客流调控 运营网络 客流控制 客流诱导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快捷、准时、安全、环保的优点,吸引和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客流。因为路网供给能力无法满足出行需求,带来网络客流时空分布不合理,出现严重拥挤、出行延误、出行不可达等现象,降低乘客出行质量和路网服务水平。针对这些供需矛盾问题,本文提出客流调控方法,通过调节供需,改善客流分布,优化供需匹配,提高路网服务水平和乘客出行质量。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调控的理论与方法,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模型构建与分析总结城市轨道交通物理网络结构、列车运行计划、以及乘客出行特征,构建由供给子网、需求子网和客流分布子网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刻画网络要素及其层次结构,给出运营网络的形式化描述。并分析运营网络供给时空配置特征、供需匹配带来的客流产生与流转、剩余能力变化与出行调整。(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客流调控框架与方法概述总结供需匹配矛盾的一般性体现,包括:客流拥挤、流转停滞和流转中断;提炼出客流超限、超长延误和出行不可达三种典型矛盾;分析矛盾成因,包括供给能力时空配置与出行需求分布不一致,以及乘客对路网剩余承载能力信息无法准确掌握。据此,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调控框架及其对应的调控方法。客流调控方法包括列车运行计划优化、路网物理结构调整和运营信息传递,其中通过微观车站运营调整来限制客流的方式即客流控制,通过运营状态信息传递的方式调节出行,即客流诱导。从客流调控瓶颈入手,重点分析容量约束下的客流控制与面向可达性的客流诱导,例证两种方法的必要性,及其对应的调控策略。(3)容量约束下的网络流入客流协同控制模型构建与求解考虑候车节点容量、列车容量、列车时刻表、出行需求等约束,构建以乘客平均延误时间和个体最大延误时间最小为目标的流入客流协同控制模型;提出以粒子群算法为基础、考虑客流超限与超长延误来源的启发式求解方法;求解中的需求加载既考虑了静态随机路径选择,又考虑了路网动态均衡配流,以仿真的方式加载需求并求解适应度;进行了流入客流控制实验,分析对比了控制前后路网客流的延误程度,说明了均衡配流、客流控制对容量冲突消解起到的积极作用,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4)面向可达性的客流诱导模型构建与求解给出供给网络约束和出行需求驱动下的可达性诱导模型框架与诱导信息集合;提出求解最晚出发时间、最优可达路径和K最优可达路径的算法。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路网为背景,选取实际运营的列车运行计划,实验分析出行动态可达性,以及客流诱导信息发布的变化,并讨论了可达性信息发布对出行需求调控的有效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构建了能够反映城市轨道交通路网供给能力、出行需求、以及供需匹配的多层次、多属性运营网络模型。(2)归纳了容量约束下的客流超限、需求耦合带来的超长延误和时间约束下的出行不可达三类典型供需矛盾,挖掘矛盾成因,并据此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调控框架。(3)分析证明了为保障换乘站候车节点满足安全容量约束,进行网络流入客流协同控制的必要性:提出了考虑候车节点容量约束的网络流入客流协同控制模型以及考虑客流流入影响的求解方法。(4)从换乘衔接角度,分析证明城市轨道交通出行不可达这一现象存在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以及可达性诱导的必要性,并构建面向可达性的客流诱导模型。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需求与路网供给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为契入点,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调控理论,构建客流调控框架,讨论客流调控方法,给出运营网络约束下的路网客流协同控制模型和可达性诱导模型,并进行模型求解与实验分析,为优化供需匹配,消解典型供需矛盾,提供解决方法,为提高路网的安全、效率与服务质量提供理论的参考与支撑,也为客流调控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打下基础。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客流调控 运营网络 客流控制 客流诱导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293.1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1 绪论14-3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6
  • 1.1.1 论文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5-16
  • 1.2 研究内容16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6-29
  • 1.3.1 交通网络模型相关研究16-20
  • 1.3.2 路径选择与客流分配相关研究20-24
  • 1.3.3 客流调控相关研究24-28
  • 1.3.4 研究现状评述28-29
  •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29-32
  • 1.4.1 技术路线29-30
  • 1.4.2 论文结构30-32
  •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模型构建与分析32-56
  • 2.1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分析32-34
  • 2.1.1 城市轨道交通物理网络结构32-33
  • 2.1.2 列车运行计划33-34
  • 2.2 乘客出行分析34-40
  • 2.2.1 出行需求34-35
  • 2.2.2 出行环节35-36
  • 2.2.3 出行的约束条件36-37
  • 2.2.4 出行选择37-40
  • 2.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模型构建40-48
  • 2.3.1 已有网络模型分析40
  • 2.3.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构成40-41
  • 2.3.3 运营网络基本要素41-43
  • 2.3.4 运营网络分层结构43-44
  • 2.3.5 运营网络描述44-48
  • 2.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供需匹配过程48-55
  • 2.4.1 运营网络的供给时空配置49-50
  • 2.4.2 客流的产生与流转50-52
  • 2.4.3 网络剩余承载能力与出行调整52-55
  • 2.5 本章小结55-56
  • 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调控框架与方法概述56-78
  • 3.1 运营网络供需匹配矛盾56-61
  • 3.1.1 供需矛盾体现56-57
  • 3.1.2 典型供需矛盾57-59
  • 3.1.3 矛盾成因分析59-61
  • 3.2 客流调控框架61-62
  • 3.3 客流调控方法概述62-64
  • 3.3.1 供给调控62-63
  • 3.3.2 需求调控63-64
  • 3.3.3 供需协同调控64
  • 3.4 客流调控的瓶颈问题64-76
  • 3.4.1 客流调控的瓶颈问题概述64-65
  • 3.4.2 容量约束下的客流控制65-69
  • 3.4.3 面向可达性的客流诱导69-76
  • 3.5 小结76-78
  • 4 容量约束下的网络流入客流协同控制模型与求解78-104
  • 4.1 网络流入客流协同控制模型78-83
  • 4.1.1 已有的网络流入客流协同控制模型分析78-80
  • 4.1.2 客流控制的目标与评价指标80-82
  • 4.1.3 容量约束下的网络流入客流协同控制模型82-83
  • 4.2 求解方法83-92
  • 4.2.1 求解方法概述83-84
  • 4.2.2 启发式的解空间筛滤规则84-85
  • 4.2.3 考虑约束的粒子群求解方法85-88
  • 4.2.4 仿真推演与需求加载88-92
  • 4.3 实验分析92-102
  • 4.3.1 不分方向流入客流控制实验92-95
  • 4.3.2 分方向流入客流控制实验95-98
  • 4.3.3 实证分析98-102
  • 4.4 本章小结102-104
  • 5 面向可达性的客流诱导模型与求解104-126
  • 5.1 面向可达性的客流诱导模型104-105
  • 5.2 OD动态可达性计算方法105-109
  • 5.2.1 最晚可达时间计算方法105-107
  • 5.2.2 最优可达路径计算方法107-109
  • 5.3 时刻表约束的K短路径计算方法109-118
  • 5.3.1 K短路计算方法109
  • 5.3.2 相关定义和概念109-112
  • 5.3.3 查找K短路的关键步骤112-114
  • 5.3.4 求解K短路径的标号设定算法114-117
  • 5.3.5 考虑换乘时间的K短可达路径117-118
  • 5.4 实验分析118-124
  • 5.4.1 实验概述118-119
  • 5.4.2 动态可达性的存在验证119-121
  • 5.4.3 可达性信息传递示例121-122
  • 5.4.4 可达性诱导调控效果讨论122-124
  • 5.5 本章小结124-126
  • 6 结论与展望126-130
  • 6.1 研究内容及结论126-127
  • 6.2 论文创新点127
  • 6.3 论文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127-130
  • 参考文献130-138
  • 附录A 粒子群算法主程序138-145
  • 附录B 客流分配算法主程序145-147
  • 附录C 客流超限与超长延误来源计算主程序147-153
  • 附录D 基于可达性的客流诱导算法应用的系统界面153-154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54-158
  • 学位论文数据集1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逸松;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其对我国发展轨道交通的启示[J];铁道通信信号;2000年01期

2 张曙;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J];湖南交通科技;2000年04期

3 ;周干峙院士谈城市轨道交通[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0年03期

4 钱永昌;成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的意义和任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0年03期

5 ;沈阳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J];铁道车辆;2000年02期

6 周庆瑞 ,郑晓薇;东南亚城市轨道交通考察随记[J];地铁与轻轨;2000年03期

7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理事会[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1年03期

8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1年总目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1年04期

9 余乐 ,白雁;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在京成立[J];地铁与轻轨;2001年01期

10 齐兵,徐鸿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直流短路试验[J];电气化铁道;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国各城市轨道交通在建线路汇总表[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第三集)[C];2009年

2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理事会[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志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体会议在上海召开[A];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新发展——《都市快轨交通》理事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志宏;;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第十八届地铁学术交流会)主题报告汇编[C];2007年

6 杨军;;基于同城对接的京津冀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研究——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杨远舟;贾文峥;刘超;江玉林;毛保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评估现状及对策建议[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铁夫;;为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做出努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9 黄圼;;前言[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第三集)[C];2009年

1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专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第三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立辉;城市轨道交通 2000亿蛋糕谁来分食[N];中国证券报;2002年

2 王常珂;我城市轨道交通实现国产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3 本报记者 宋金萍 仲崇山 本报通讯员 章小奇;聚焦城市轨道交通[N];新华日报;2002年

4 ;我国投资1300亿建城市轨道交通[N];中国信息报;2000年

5 ;投资城市轨道交通重在科学规划[N];中国信息报;2003年

6 张飞雪;轨道交通将行成网络体系[N];中国财经报;2007年

7 记者 邓华宁;我将投入约1700亿元建城市轨道[N];人民日报;2006年

8 记者 王庆;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稳步推进[N];中国建设报;2006年

9 记者 王虹航 通讯员 黄波;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N];中国建设报;2009年

10 记者 刘战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业持续走高[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阳;城市轨道交通信息融合与决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程婕;城市轨道网络化交通运输组织优化关键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唐海川;城市轨道交通多列车运行节能优化控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康柳江;城市轨道交通末班列车运行计划协同组织优化[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吴珂琪;城市轨道交通定价及补贴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李涛;基于耗散结构的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熵变机理与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7 吴奇兵;城市轨道交通车厢合理立席密度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8 袁朋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脆弱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郭建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调控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张育南;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发展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惠华;网络形态分层视角下的城市轨道交通治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刘继龙;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海丹;城市轨道交通公益性度量及其效益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孟川舒;城市轨道交通一票通清分问题的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7年

5 张国武;城市轨道交通乘客走行特性分析及建模[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6 时晓伟;城市轨道交通服务价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邓东德;重庆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效应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8 李一林;基于出行调查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和居住特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李冰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裴超志;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仿真软件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16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116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9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