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公交都市”建设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长沙市“公交都市”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长沙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展,越多越多的乡村地区逐渐被纳入到市区范围内,过去十年长沙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为“单中心发展、低密度填充、圈层式蔓延”的特征,导致长沙市中心城区结构紧凑,郊区粗放发展,这样的空间结构使得长沙市的公共交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建设部确定长沙市为建设“公交都市”为试点城市为背景,通过对长沙市都市区范围的公共交通进行空间、理念、企业等层面进行建设“公交都市”的策略探讨,希冀能够为长沙市建设“公交都市”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首先,本文通过对于长沙市建设“公交都市”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探讨,确定明确的研究区域,以及对长沙市建设“公交都市”进行SWOT分析,为正文的建设策略提供针对性的方案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对“公交都市”和TOD理论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以寻求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把握最新的研究动向,确定合理的研究方法,建立论文的框架。再次,对建设“公交都市”的空间、理念、企业层面进行策略分析。空间层面,将长沙市公共交通按照点-线-网络的不同空间层次进行拆分和重组,以点(包括公交枢纽、公交站场、公交站点)为核心,公交线路(公交干线、公交支线)为骨架,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并以此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理念层面,主要是树立服务至上理念、创新理念和低碳环保理念,实现长沙市公共交通服务的无缝衔接、服务优质、与时俱进、低碳环保。企业层面,主要是改变以前长沙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国有企业独大和民营企业过度竞争的两者极端现象,通过对公交企业的整合,促进公交企业的做大、做强、做精,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企业之间区域整合、线路整合等。最后,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并从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智慧交通、城乡衔接等方面展望长沙市公共交通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公交都市 TOD 空间结构 策略 长沙市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72.8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1. 绪论10-22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0-13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选题意义11-13
- 1.2 文献综述13-19
- 1.2.1 公交都市相关研究综述13-16
- 1.2.2 TOD模式相关研究综述16-19
- 1.2.3 研究综述述评19
- 1.3 研究框架19-21
- 1.4 研究方法21-22
- 2. 相关理论基础22-28
- 2.1 公交都市相关理论22-25
- 2.1.1 公交都市内涵22
- 2.1.2 公交都市发展概况22-24
- 2.1.3 公交都市评价指标体系24-25
- 2.2 TOD模式相关理论25-28
- 2.2.1 TOD模式的内涵25
- 2.2.2 TOD模式对于建设“公交都市”的启示25-28
- 3. 长沙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28-40
- 3.1 研究范围界定28-29
- 3.2 长沙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29-32
- 3.3 长沙市建设“公交都市”的SWOT分析32-40
- 3.3.1 优势32-34
- 3.3.2 劣势34-36
- 3.3.3 机遇36-37
- 3.3.4 挑战37-40
- 4. 长沙市建设“公交都市”空间策略探究40-57
- 4.1 微观层次41-48
- 4.1.1 公交枢纽43-44
- 4.1.2 公交站场44-46
- 4.1.3 公交站点46-48
- 4.2 中观层次48-52
- 4.2.1 公交干线48-51
- 4.2.2 公交支线51-52
- 4.3 宏观层次52-57
- 4.3.1 城市空间结构52-55
- 4.3.2 城市公交网络55-57
- 5. 长沙市“公交都市”理念和企业层面建设策略57-71
- 5.1 长沙市“公交都市”理念层面策略57-66
- 5.1.1 树立服务至上理念57-59
- 5.1.2 树立创新理念59-61
- 5.1.3 树立低碳环保理念61-66
- 5.2 长沙市公交企业调整策略66-71
- 6. 总结71-74
- 6.1 本文总结71-72
- 6.2 研究展望72-74
- 参考文献74-79
- 附录79-80
- 致谢80-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晶;叶裕民;;全球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4期
2 车志晖;张沛;;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以包头中心城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年06期
3 朱林兴;试论城市空间结构[J];财经研究;1986年06期
4 吴启焰,朱喜钢;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5 王t$t$,刘进;构想未来淮安城市空间结构布局[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02期
6 陈子若;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存在问题及其发展思路[J];广东经济;2002年08期
7 刘少丽,陆玉麒;南京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研究[J];江苏商论;2005年03期
8 方维慰;;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9 刘春华;;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J];南方建筑;2006年01期
10 邢忠;陈诚;;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军;邹莹;田冬林;郭凯;李鑫;李铁鹏;;基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沈阳城市空间结构选择[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大伟;黄薇;;复杂性理论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复杂性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田洁;刘晓虹;贾进;;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战略选择——以济南市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博;程英男;;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闫晶晶;;西安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曹国华;;基于公交优先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亚文;;工业转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以太原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柳;温荣晓;;谈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9 陆邵明;;近现代外滩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相关因素的演变研究[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10 黄光宇;;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A];重庆市首届工程师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席记者 崔凌云;兰州城市空间结构将大幅调整[N];兰州日报;2014年
2 邵德化;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3 市政府研究室 高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认识[N];常州日报;2010年
4 赵燕菁;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实例[N];南方周末;2004年
5 张新民 杨仲义 ;合理调整城市空间结构[N];天津日报;2004年
6 锡林浩特市城市规划局;坚持规划理念创新 服务创新 不断提高城市规划水平[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晓晨;积极稳妥推进改造工程[N];威海日报;2007年
8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魏伟 张俊良;城市空间结构变动对人口分布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马艺轩;打造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4年
10 李传良 鸡西市副市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N];黑龙江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伊娜;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减载的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3 高峰;城市演化与居民分布的复杂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韩凤;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竞梅;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宋樝;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荣;从煤矿城市到山水城市[D];东南大学;2004年
8 牛雄;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南宁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刘露;天津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小龙;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谢鹏程;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06年
3 赵莹;大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与绩效[D];同济大学;2007年
4 金玲;城市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城市竞争力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车志晖;包头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绩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育宁;南昌市道路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彦强;兰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及绩效评价[D];兰州大学;2012年
8 郭佳婧;城市化影响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雯君;清末(1902)以来万州城市空间结构和职能的演变[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森;干旱区绿洲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20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12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