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发展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趋同
发布时间:2017-11-08 16:42
本文关键词:高速铁路发展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趋同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经济 经济增长趋同 高速铁路 可达性 β趋同
【摘要】: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运输成本降低,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影响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在所有交通运输方式中,高速铁路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最活跃的交通因素。高速铁路发展是有助于欠发达城市追赶发达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趋同,抑或强化了发达城市的集聚效应、扩大城市经济差距,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对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机制。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可达性,使运输成本下降,影响要素流动以及企业与居民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引起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差异性影响。限于高速铁路开通运行的时间有限,本文以1997-2011年间我国铁路六次提速为经验事实,考察铁路交通变化对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由此获得分析高速铁路发展影响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依据。具体地,本文使用条件β趋同检验方法,考察铁路交通发展对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组的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铁路交通发展对全国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有微弱的阻碍作用。从四大区域看,铁路交通发展对东北沿线城市β趋同有促进作用,对东部、西部铁路沿线城市β趋同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对中部铁路沿线城市β趋同的影响不确定。从不同等级城市看,铁路交通发展对四线和五、六线提留沿线城市β趋同有促进作用,对一、二线铁路沿线城市β趋同有阻碍作用,对三线铁路沿线城市的影响不确定。而从不同交通条件城市看,铁路交通发展对提速、非提速铁路沿线城市β趋同均有促进作用,其中对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本文继续使用条件β趋同的模型,预测2011-2020年间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并与1997-2011年铁路交通发展的影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全国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阻碍作用大于铁路交通发展的影响,促使β趋同速度下降了10.71%,高速铁路发展初期对全国铁路沿线城市β趋同的阻碍作用大于高速铁路网建成之后。从四大区域看,高速铁路发展对东部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有阻碍作用,但阻碍力度小于此前铁路交通发展的影响,仅使β趋同速度下降0.3%,其中,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产生的阻碍作用大于高速铁路发展初期。从不同等级城市看,对比1997-2011年铁路交通发展的影响,高速铁路发展对一、二线城市经济增趋同的阻碍作用有所加剧,使β趋同速度下降了6.9%,其中,高速铁路发展初期的阻碍作用较大。最后,从不同交通条件城市看,高速铁路发展阻碍了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使β趋同速度下降了6.71%,在高速铁路网络建成后,这种阻碍作用大于高速铁路建设初期。然而,高速铁路发展对其他区域和城市组的沿线城市β趋同的影响则不确定。总体而言,铁路交通发展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因时因地而变。在未来的高速铁路发展中,国家需要控制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注意高速铁路在发展初期和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对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小高速铁路发展对经济增长趋同的负面影响,强化其积极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32.3;F299.2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贤腾;;空间可达性研究综述[J];城市交通;2007年06期
2 李平华,陆玉麒;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3 刘清春;王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4 万三敏;;河南省旅游经济趋同与趋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5 胡鞍钢;刘生龙;;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及溢出效应——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空间经济计量的结果[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5期
6 刘秉镰;武鹏;刘玉海;;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3期
7 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4期
8 董晓霞;黄季q;Scott Rozelle;王红林;;地理区位、交通基础设施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9期
9 金江;;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基于珠三角地区的空间计量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继峰;基于可达性的交通规划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57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157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