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日照市交通运输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7 16:56
【摘要】:交通运输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是联系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连,并共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交通运输事业在我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翻开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前的交通运输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交通运输的发展在那一历史时期往往是以较为封闭的、粗放的方式而不是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的。这样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正面临着结构性、地区性等的压力,受到较大的环境和资源束缚,对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产生着较负面的影响。 为突破传统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这一瓶颈问题,我们必须要寻求一种协调地、可持续性地交通运输发展思路,就是要在保证交通运输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更注重与生态、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间的协调与互动。交通运输事业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也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者在对国内外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交通运输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交通运输相关概念、特点和意义出发,引入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日照市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的陈述,分析地方政府在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交通运输事业问题的原因,结合日照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目照市交通运输部门今后在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决策提供可供参考的智力支持,以推动交通运输事业科学的发展,从而促进目照市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is the basic and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link of various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closely related to other industrie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t has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and society together,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go,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has mad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and has obtained the fast development. However,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 a more closed and extensive way rather than in a sustainable way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new perio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mode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s facing structural, regional and other pressures, and is constrained by the larger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which has a relatively negative impact on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we must seek a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that i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cology while ensuring that the transportation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is ki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re also paid attention by the country and all walks of life.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theor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the author proceeds from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ransport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ree aspec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tatemen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Rizhao.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of transportation and provid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izhao.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uzhao city,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futur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72.8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外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及启示》[J];铁道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2 常明;吉林省“十五”期交通运输发展思路[J];综合运输;2002年01期

3 李X;;努力构建我国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01期

4 ;交通运输部启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宣传活动[J];华东公路;2008年03期

5 李树琮;江西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刍议[J];经济地理;1987年03期

6 韩彪;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不足的思想意识根源[J];科技导报;1993年04期

7 李柯;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生点:ITS产业[J];交通企业管理;2000年12期

8 周大微;廖伟;贺政纲;;交通运输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关系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6年01期

9 ;我国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展望[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年12期

10 ;交通运输部印发“十二五”教育培训发展规划[J];航海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淑楷;虢拓;;关于新海口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思考[A];全国中心城市道路运政管理工作第十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连成;;交通现代化的新挑战和发展重点[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陈国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的系统方法[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4 ;丁俊发常务副会长出席物流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研讨会[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5 王慧炯;;交通运输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投资经济专业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玉国;;土地资源优化利用与交通运输的发展[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李连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金凤君;;新世纪我国交通运输建设趋势及其空间效应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金凤君;王成金;;新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与贡献[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居昌;;公路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书岐 李娟;作风建设为河北交通运输发展助力护航[N];中国交通报;2009年

2 记者 彭燕;薄熙来李盛霖共商加快重庆交通运输发展[N];中国交通报;2010年

3 特约记者 胡殿弼 记者 石强;抓住机遇加快交通运输发展[N];中国交通报;2010年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党委书记、副厅长 王新华 党委副书记、厅长 里加提·苏里堂;科学跨越 后发赶超 全力推进新疆交通运输发展[N];中国交通报;2010年

5 ;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开创“十二五”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新局面[N];中国交通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玉梅;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开创“十二五”新局面[N];学习时报;2011年

7 记者 彭燕 李学平;部省联手推进西部交通运输发展上新台阶[N];中国交通报;2011年

8 驻京记者 沈尚;西部交通运输发展总体目标确定[N];中国水运报;2011年

9 记者 林芬;西藏及四省藏区因地制宜推进交通运输发展[N];中国交通报;2011年

10 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主任 劳可军;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N];宁波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宝林;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宋金鹏;货物运输发展方式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陈春生;资源空间配置与农村交通运输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刘露;天津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樊一江;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优化经济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Han Qiang;[D];山东大学;2005年

7 王立飞;山东省日照市城乡统筹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韩强;城市交通系统递阶优化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淑军;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战略生态影响评价[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朱德辉;货运方式选择行为多属性决策模型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方川;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日照市交通运输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吴庆宇;当代美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借鉴[D];吉林大学;2006年

3 张丽;交通运输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面临的挑战[D];郑州大学;2008年

4 尚荣丽;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比较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王志刚;临沂交通用地需求预测与布局规划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刚;青岛市交通集约化发展战略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7 黄谦;交通公平性的层次划分与量化评价方法[D];清华大学;2008年

8 杨洋;基于运输一体化的区域交通运输需求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马志超;经济起飞阶段我国民航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06年

10 王峥;交通运输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84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384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f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