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中国高铁技术创新三螺旋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9 16:16
【摘要】:虽说中国高铁技术实现了从追随者向引领者的转变还为时尚早,但2万公里高铁网络的安全运行足以显示出其技术创新成果的显著。建立高铁三螺旋理论解释框架,可以阐释作为中国高铁技术创新主体的政府、企业、大学和各类科研机构是怎样发挥作用,并协同分工、紧密合作的,进而分析各创新主体在我国高铁技术创新复杂系统中的作用机理,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评价高铁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发现:我国高铁创新的双边混成组织类别齐全,且形成了既可部分替代又相互依存的组织市场,三边混成组织处于核心地位且具有唯一性;高铁创新的双边和三边混成组织时空重叠存在,与理论分析中三边混成组织通常出现于并替代双边混成组织的结论不同,各类混成组织并存所形成的组织市场,以相对较低的资源配置成本和体制交易成本实现了高铁市场良好的供求匹配;2008-2013年高铁技术创新能力量化评价结果,初步支持了高铁创新能力提升趋向与创新混成组织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主导有关的理论分析结论。
[Abstract]:Although it is too early for China's high-speed rail technology to shift from follower to leader,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20,000-kilometer high-speed rail network is enough to show that i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been remarkabl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ramework for explaining the triple helix theory of high-speed railway can explain how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variou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s the main bo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high-speed railway in China, play their roles and cooperate closely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Furthermore, the mechanism of each innovation subject in the complex system of high-speed railway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of composite system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speed railway. It is found that the bilateral hybrid organiza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innovation in China has a complete range of categories, and it has formed an organization market which can be partly replaced and interdependent, and the three-sided hybrid organization is in the core position and has uniqueness. The existence of space-time overlap of bilateral and trilateral mixed structures in high-speed iron innov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lusion that trilateral mixed organizations usually appear in and replace bilateral mixed organizations i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market formed by co-existence of all kinds of mixed organizations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lusion that bilaterally and trilateral mixed structures usually appear in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relatively low resource allocation costs and system transaction costs, the high-speed rail market to achieve a good 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high-speed railway from 2008 to 2013 preliminarily suppor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conclusion that the trend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promo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is rela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government-led organization to enterprise-led organiz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德国电信国际咨询公司(中国区);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高速铁路全社会价值综合评价及其与经济协同发展相关重大政策问题研究"(15BTJ003)
【分类号】:F532;F2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铁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J];铁道学报;2000年06期

2 朱克非;国外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J];中国铁路;2000年04期

3 ;中共铁道部党组关于加强铁路技术创新的决定[J];中国铁路;2000年08期

4 徐娜;浅析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J];工业技术进步;2000年01期

5 曾娟,万君康;试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理[J];工业技术进步;2000年01期

6 周远琴;加强信息服务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J];工业技术进步;2000年01期

7 郑晓东;企业技术创新应处理好八大关系[J];工业技术进步;2000年04期

8 薛韬;技术创新要有市场含量[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08期

9 宫衍秀,李明光;企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09期

10 ;技术创新的三要素[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文;;技术创新的意义、内涵和环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聂忠良;;坚定不移地依靠技术创新 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陈坤木;;论制度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杜跃平;王开盛;;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5 王世章;冀红玲;;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马成才;;构建生产力促进发展的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胡文效;;依靠技术创新 推动公司发展[A];2000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晶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探讨[A];中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夏保华;;关于工程技术创新的若干思考[A];“工程科技论坛”暨首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学术年会工程哲学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10 赵建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和思路[A];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任华哲 郑鸣;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体系的重构[N];光明日报;2003年

3 景柱 曾广波 彭福扬;把生态追求纳入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N];人民日报;2003年

4 本报评论员;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N];人民日报;2005年

5 杜小娟;技术创新,主导医药的明天[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辛酉;让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助推[N];中国医药报;2000年

7 张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的动力[N];中国交通报;2007年

8 万丹;技术创新问题研究述评[N];人民日报;2006年

9 李士;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的联系与区别[N];学习时报;2006年

10 余鹏;攀冶机电分公司技术创新重实效[N];中国冶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怀伏;技术创新溢出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陈仲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边云岗;企业技术创新错误系统分析与消错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4 杨唯一;农户技术创新采纳决策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靖;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及其匹配状态的测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国丽娜;中国政府间接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党国英;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8 罗明新;企业高管政治关联影响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9 任劭U,

本文编号:2455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455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d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