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集装箱多式联运政策与技术评价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2 10:21
【摘要】: 尽管中国的集装箱运量快速增加,但却缺少高效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在集装箱运输中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未能得以充分发挥。改善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的方法可以是在运输中缩短运输时间,,在转运设施内缩短处理时间,增加新的运输手段,完善转运设备间的协作,优化运输网络。在改善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时,实施哪种政策与技术的组合,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是所有涉及联运的主体所关心的问题。 为了事前定量分析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政策和技术的效果,本文利用GIS构筑了集装箱多式联运的超级网络模型,开发在该超级网络上分配集装箱交通的用户平衡模型,进而利用脚本分析的手法分析有关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政策和技术的实施效果。 该网络模型将国省主干道、铁路、长江水道和外贸集装箱运输航线等运输手段综合成一个超级运输网络,其中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和与中国有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国家为O,D节点,OD城市间的公路、铁路、水路为Link,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关系为虚Link,各自运输网络上的节点为节点。 本研究首先需要确定超级网络中Link(尤其是虚Link)属性的计算方法,该方法随运输方式而变化。其中,公路Link的属性有ID、长度、名称、起点号、终点号、车道宽度、设计速度等,铁路和水路为ID的属性、名称、长度、起点号、终点号、班次数、走行速度、班次容量等。虚Link的两个主要属性为转运费用和时间,其中转运费用包括卸、装费用,仓储费用,转运时间包括虚Link上的实际走行时间加上到下一次运输开始实施时刻的时间。该超级网络的一个作用是将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政策和技术转换成虚Link的属性,因此政策和技术的实施在网络模型中就被反映为通行费用/时间的减少或Link数量的增加。 其次,本研究开发在超级运输网络上运输手段和运输路径一体化选择模型,以便分析集装箱在OD点间的运输行为。这里不考虑各个运输主体的利益,而假设集装箱本身是一个行为决策者,它的合理行为是以最少的费用、最快的速度、最可靠的方法完成有O点到D点的移动,那么运输手段和运输路径一体化选择模型就成为超级网络上的户平衡分配问题。 最后,本研究制定一系列有关改善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技术、政策以及他们的组合脚本,然后利用超级网络和集装箱运输手段和运输路径一体化选择模型对这些脚本进行定量分析,为改善中国的集装多式联运箱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图文】:

示意图,集装箱多式联运,示意图,航空


图2.3集装箱多式联运示意图Fig.2.3SketehmaPofeontainersmultimodaltransPortation从网络结构上来说,集装箱多式联运将各种传统的单一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路、航空)整合到一起,打破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一贯不连通的做法,形成

网络结构图,多式联运,网络结构


图2.4多式联运网络结构Fig2.4NetworkstructUreofmu】tim以加】u妞nsP0rtation从系统的角度来说,多式联运将各种运输方式进行了整合,为了实现将集装对象从出发地运送到目的地这一目标,突破了原有系统的限制,整合各种要素,起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各种要素之间合作竞争、优势互补、分散风险、降低增大效益,取得共同的发展。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持续进行,为了迅速跟上市场的商品传送需求,社会对多式联运的运输服务和多种方式的运输基础设施产生了更多的需求,使企地将生产的产品传递给消费者。多式联运是多种运输方式的一个很好的组合。它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海、陆、空的各种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少中间储存和中转时间,从而使客户获得最佳的运输路线、最短的运输时间、最输效率、最安全的运输保障和最低的运输成本。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552;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奇;王明高;;七月份长江集装箱运输市场行情评述[J];中国港口;2011年08期

2 陈晓奇;王明高;;六月份长江集装箱运输市场行情评述[J];中国港口;2011年07期

3 陈大慧;方奕;;集装箱双重甩挂运输模式设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年14期

4 游勇;;利用库码头技术打造区域超级集装箱中转港[J];集装箱化;2011年08期

5 朱昱音;;粮食集装箱运输的现状与前景[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6 倪元;;欧洲集装箱运输半挂车[J];商用汽车;2011年16期

7 王春颖;王守辉;罗雷;;水路集装箱军事运输的发展[J];集装箱化;2011年08期

8 胡海晨;;浅谈RFID技术在集装箱运输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1年14期

9 王华宁;;对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10 李洪;罗贯三;施云清;;重庆港集装箱运输发展SWOT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庆松;;长江流域集装箱运输发展思考[A];海峡两岸“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暨集装箱运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庆松;;长江流域集装箱运输发展思考[A];海峡两岸“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暨集装箱运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季永青;马兆丰;孟初阳;刘克中;杨星;;用于集装箱远程监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A];中国航海学会2006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雷海;;中国集装箱运输的货损与保险[A];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文摘及学术会议论文目次汇编(1990—1991)[C];1992年

5 王庐阳;;广西沿海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广西沿海区域物流体系的作用及其发展[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6 龚耀军;;发展集装箱运输,提升宁波港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港口航运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洪雁;;组建铁路集装箱运输公司的相关问题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陈琪明;;EDI技术在国际集装箱运输物流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的经济建设与21世纪的物料搬运技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彭维德;;金融海啸下重庆港空前挑战与难得机遇[A];全球经济形势变化与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丹;周军;;集装箱码头EDI的应用及前景[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陈嵩岳 张凌云;长沙北站成为集装箱运输龙头[N];湖南日报;2004年

2 刘显军;集装箱运输:装备投递的最佳选择[N];战士报;2005年

3 记者 陈晓薇;我市将设集装箱运输企业创新奖[N];深圳商报;2009年

4 陈晓薇;深圳将设集装箱运输企业创新奖[N];中国水运报;2009年

5 王威 记者 陈志新;黑河港至布市集装箱运输航线开通[N];黑河日报;2009年

6 ;加快我国集装箱运输走出困境的步伐[N];中国水运报;2009年

7 本报驻京记者 吕航;“由外向内” 集装箱运输的“新路线”[N];中国水运报;2009年

8 贾远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总体需求回升[N];民营经济报;2009年

9 记者 焦健;铁道部加大集装箱运输组织力度力争运输上量[N];人民铁道;2009年

10 欧阳波;集装箱运输出现久违“爆仓” 量价齐升恐难持续[N];中国贸易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欣;集装箱运输路径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黄健元;东亚地区国际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比较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3 曹小华;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闫海峰;结点站间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王然;集装箱班轮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6 胡晓龙;集装箱空箱调运优化的模型与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7 刘聪;面向承运人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协作管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白景涛;中国沿海港口合理发展建设时机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9 韩增林;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与布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斌;集装箱空箱调运优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寿桂;厦门港集装箱运输MIS总体规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2 董方;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李江;湘江集装箱运量预测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华勤;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预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姜梅;亚美航线集装箱运输市场竞争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6 蔡其斌;上海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7 王雪光;中国航运企业开展物流服务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8 李R

本文编号:2636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636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8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