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我国铁路行业外部资本进入壁垒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8 18:02
【摘要】: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又导致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中西部向东部发达省区大跨度流动,这些都需要铁路这种单位运输成本低廉、具有中长途运输优势的交通工具对能源、材料和人员进行大规模运输。另外,受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及铁路在安全、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我国铁路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铁路那样作为夕阳产业被边缘化,而是必须加快发展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了2020年我国铁路发展的目标。加快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铁道部以外的资本参与到铁路建设中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从2005年开始,铁道部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投入铁路,但收效甚微。无论是对比其他国家的铁路,还是我国的其他传统垄断性行业,我国铁路吸引外部资本的努力一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研究铁道部以外的资本进入我国铁路所面临的障碍,并找出相应对策,就成为解决我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难题的一项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进入壁垒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现有的进入壁垒理论都无法对外部资本进入我国铁路面临的障碍这一问题做出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究其根本,这显然涉及到我国铁路特殊的市场结构以及铁道部、国铁与外部资本参与建设的线路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也是对现有进入壁垒理论的补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论文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理论与实证地研究了外部资本进入我国铁路所面临的壁垒及其原因,主要内容有: 首先,论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回顾发现,现有的进入壁垒理论、纵向一体化理论中有关一体化企业对竞争对手实施价格与非价格歧视以排挤竞争对手的研究以及网络外部性理论中关于主导厂商与非主导厂商之间竞争关系的研究,都无法对我国铁路业的外部资本进入壁垒问题做出有充分说服力的解释,先行者提出的观点不断受到后来者的批驳。此外,由于我国铁路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独特性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外部资本进入铁路行业所面临壁垒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化的描述阶段,未能利用理论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因此,如何将目前学术界对铁路性质的新认识与产业组织理论相结合,从而构建出符合我国铁路实际状况的模型,就成了当务之急。 其次,论文对外部资本进入我国铁路行业的背景与现实状况进行了研究。我国铁路对外部资本的需求,是建立在铁路基本建设所需资金的巨大缺口之上的。一方面,从资金供给方面看,长期以来铁路基本建设投资所主要依赖的铁路建设基金、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三大渠道有逐年收缩的趋势。另一方面,从资金需求方面来看,要完成我国铁路基本建设的重任,达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目标,需投入巨额资金。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巨大缺口,必须也必然要通过动员其他资金来源进行弥补。论文还回顾了铁道部逐渐放开外部资本进入的过程,并对我国铁路的产业结构以及铁道部、国铁及合资铁路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是本论文理论研究的基础。 再次,论文对我国铁路是否具有规模经济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长期以来,铁路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这是铁路在相当长时期内由国家所有,或是由政府对其实行严格管制和干预的基本依据。如果确是如此,本论文研究外部资本进入铁路行业,参与建设与国铁形成竞争关系的新线路就没有了理论根据。因为新的经营主体的进入反而降低了行业的效率,使社会福利受到损害。通过实证研究,本论文的结论是我国铁路并不具有规模经济,因此鼓励外部资本参与铁路建设,形成新的经营主体与国铁进行竞争就将有利于提高铁路行业的效率,使铁路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优质的铁路运输服务。这一结论,为外部资本以企业形式进入铁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还对外部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作为外部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主要载体的合资铁路的营业里程、客货运量、客货运周转量的增长率都呈现出震荡向下的趋势,这与政府政策上的导向是背离的,从而更加突出了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本论文的核心是,在对我国铁路行业的结构以及铁道部、国铁和合资铁路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非价格歧视模型,对外部资本进入我国铁路行业所面临的壁垒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结论表明:虽然铁道部是合资铁路的出资人之一,但是由于国铁对合资铁路实施非价格歧视所得到的收益远远大于合资铁路的损失,总体来说,歧视行为使铁道部的收益增加了。因此从理性人的角度来说,铁道部没有对国铁的非价格歧视行为进行规制的动力。另外,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非价格歧视行为并没有使整个社会的运输量下降,反而有所增加,因此从行业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讲,铁道部也没有对国铁的歧视行为进行规制的动力。再加上合资铁路的运价波动范围有限,在遇到非价格歧视时也没有能力使自身损失最小化。因此,外部资本参与建设的合资铁路的利益既无法从铁道部处获得保障,也无法通过调整价格的方式得到保障,这是外部资本进入面临的最重要的壁垒。 本论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有:第一,政企分开,一方面铁道部将企业职能交给国铁,自己仅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承担行业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国铁将所拥有的对合资铁路归口管理的权利交还铁道部,使国铁不再具备对合资铁路实施非价格歧视的条件。第二,结构重组。一方面大力扶持合资铁路的建设,另一方面对国铁进行分拆重组,使国铁与合资铁路的规模之比小于某一临界值,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竞争达到社会有效。第三,改革铁路运价形成机制,使无论国铁还是合资铁路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成本、供求和竞争情况选择合适的价格,使自身的利润达到最大化。第四,各项改革共同推进。以吸引外部资本为主要目的的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与政企分离、结构性重组等改革措施共同推进,没有配套改革的支持,投融资体制改革很可能无果而终。 本论文共分六章论述以上内容。第一章是绪论,提出论文研究的现实与理论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第三章分析了铁路行业外部资本进入的背景并对我国铁路的产业结构和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四章是关于我国铁路行业的规模经济以及外部资本参建铁路运营情况的实证分析。第五章是对我国铁路行业外部资本进入壁垒的理论分析。第六章是结论和政策含义。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5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长华;;现阶段铁路安全管理的弊端与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1年07期

2 魏毅;;铁路电力调度自动化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02期

3 侯铁建;王威;;俄罗斯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倾向——以汽车工业保护为例[J];东北亚论坛;2011年05期

4 霍沫霖;张希良;何建坤;;光伏组件价格影响因素——基于计量的案例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郭红洲;;如何构建铁路供电系统的质量检查体系[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6 钟林;;铁路的麻烦源于改革滞后[J];股市动态分析;2011年31期

7 张江宇;;中国十二五期间铁路、高速公路发展规划与建设[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1年06期

8 ;评点·微博[J];上海国资;2011年08期

9 邓聿文;;铁路体制须有大变革[J];小康;2011年09期

10 孙莹;;最后的“铁老大”[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海彬;;哈尔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建;;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A];“亚细亚杯”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泽生;;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洪银兴;;规模经济和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5 黄漫宇;;中国流通产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漫宇;;中国流通产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任丽平;化存才;;研究生招生规模与教育经费的非线性规划模型[A];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文竞;;银行保险的经济学基础及其业务运做模式评析[A];“竞争、合作与发展”保险理论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05年

9 崔琳;;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周殿昆;;商业连锁公司快速成长奥秘:规模经济与三赢价值链分析[A];“2003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艳辉 刘吉成;规模经济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N];中国电力报;2005年

2 中央财经大学 吴之雄;规模经济不意味着越大越好[N];中国证券报;2005年

3 周亮;全国铁路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将在京召开[N];中国老年报;2008年

4 记者 和平;铁路系统6人获全国绿化奖章[N];人民铁道;2009年

5 贾远琨 冀娴贤;民间“注资”将为铁路系统带来新契机[N];中国改革报;2009年

6 贾远琨 冀娴贤;铁路系统将迎来发展新契机[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9年

7 贾远琨 冀娴贤;民间注资为铁路系统带来发展新契机[N];中国信息报;2009年

8 贾远琨 冀娴贤;吸引民间“注资” 铁路系统将迎来发展新契机[N];中国信息报;2009年

9 记者 王耘;铁路系统7人当选或获提名奖[N];人民铁道;2009年

10 记者 于博;铁路系统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月活动[N];人民铁道;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霞;我国铁路行业外部资本进入壁垒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李丙红;省级政府人力规模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3 常海庆;媒体规模经济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李鹏;规模经济的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3年

5 祝美群;乡镇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与培育竞争优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6 刘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刘宗华;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于永德;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9 赵之友;县域农业科学发展项目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刘满芝;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规模和布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同顺;滨化集团——关于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小化工发展案例[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罗四维;基于DEA模型的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3 沈铭辉;美国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宋光辉;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兼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适度规模[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5 俄兰青;我国报业市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4年

6 黄晓峰;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D];福州大学;2005年

7 刘功胜;中国建设银行并购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戴建军;永利化工钛白粉产品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9 崔柳;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及港口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岳国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03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703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9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