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世纪70年代末在全球兴起的行政改革浪潮,致力于打破传统的行政模式、建立适应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后层级制行政模式’,这一过程也引发了对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重新定位的思考,公交改革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引入的。公共交通是市民的主要出行工具,同时也体现着城市治理模式的优良与否,本文以我国近年公交改革失败案例为背景,针对公交民营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方向进行系统的分析阐述。 公交改革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近年来各地都在围绕公交改革进行探索,最早开始的是湖北十堰市,随后在南京、深圳、重庆、厦门等地也对公交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北京的政府财政补贴票价制,杭州的公交优先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明显效果。然而,大多以公交运营重新收归国有告终。不仅社会各界,就连学术界都认为是民营化本身出了问题。为此,有必要研究清楚公交改革的实质所在,即公交改革改的到底是什么,本文提出公交改革的实质是对传统的公交运营机制的民营化,而不是对政府应负责任的民营化。 本文结合了公共选择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等,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通过对近年国内外公交改革的现状来分析我国公交改革不成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公交改革中应注意的几对关系,厘清公交改革的实质所在,包括政府责任市场化与运营模式民营化的关系,安排者与生产者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本的关系,政府公益性与政府自立性的关系。 在阐述公交改革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公交改革的发展方向是“混合式模式”,以此探讨我国公交改革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具体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产权混合式安排:公共交通的产权应根据其客源、重要性区别对待:承担出行比重较大、客源稀少的线路,应由国有控股;而对于客源充足、竞争环境较成熟的路段,则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交由私人企业承包;其次,运营混合式安排:产权的不同决定了公交运营不可能采取单一模式进行,而是根据其产权属性分别交由政府或私人企业承担运营;再次,公益责任混合安排:政府应承担公交改革风险带来的主要责任,对于油价上涨或特殊人群乘车优惠对公交企业进行相应补贴,企业则主要承担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交服务的责任;最后,绩效评价的混合式安排:对政府的绩效评估应以社会为导向,即政府在承诺向社会提供公交服务的过程中应听取民众的意见,接受民众的监督与评价,同时结合市政发展规划接受相关专家学者的监督评估,企业则主要根据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条款对政府负责,同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将市民满意度纳入到企业绩效评估系统中去。 虽然世界范围内的公交改革出现了一种“逆向民营化”的趋势,但不能简单地将其与我国的公交民营化改革重新收归国有现象划等号。二者无论从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实质内容上都有很大区别。缘此,本文提出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公交改革发展方向应是一种混合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鱼曼曼;;公用事业民营化中的政府规制失灵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1期
2 金俊杰;刘兴梅;;马鞍山市水务行业民营化改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4期
3 刘翠竹;;公交企业服务民营化制度之重构[J];江南论坛;2011年08期
4 盛洪;;开拓市场经济的“边疆”——谈谈公用事业民营化[J];中国科技投资;2011年08期
5 李介麟;;公用事业职业道德建设新探[J];上海建设论苑;1995年01期
6 周志轶;;李嘉诚的英国版图[J];世界博览;2011年15期
7 叶琦;;定价目录商品调价关键在成本核算[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1年05期
8 ;商业模式案例标签索引[J];深圳特区科技;2010年Z4期
9 孔庆伟;;政府性投资公司的发展是成功的[J];上海国资;2011年07期
10 ;水泥行业景气度依然很高[J];建材发展导向;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元鑫;;后民营化阶段的政府规制问题探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2 吴文洁;;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与政府规制改革[A];2005年经济体制课题研究和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高旺;;我国公用事业的民营化改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4 李景元;;基于都市区功能定位的城镇公用事业投资体制研究[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5 王海龙;;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困境与出路——河南L县自来水公司整体出售的案例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6 周向红;;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戴美仙;陆方U
本文编号:2748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748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