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效应机制及沿线城市发展分异状况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09 22:35
本文运用空间经济学方法,结合GIS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我国京沪高铁沿线城市发展分异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十年来,高铁网络的建设扩大了沿线各行政级别城市之间的分化,并且这种发展分异与高铁网络中知识资源流动和商业商务资源流动的不同趋势具有相关性。地县级城市应当顺应高铁网络中资源流向,将宝贵的空间资源更多地投入于科教事业,从而为区域产业的重整和分工奠定基础。
【文章来源】: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35(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不同群体的迁移选择分化
在商务方面,本文选择了上市企业注册数量与人均产值的积的对数,作为统计量来进行对比研究。仍然是分别计算30个城市规模以上企业在各自省域内所占的比例,统计出高铁开通前五年,开通当年和开通后五年的比例变化,显然这个比例越高的城市,其商务等级就越高,商务控制力就越强。根据统计结果,高铁开通后,9个省会以上城市的商务占比均有所提高且增长幅度大于开通前,而沿线地级城市中则有62%的城市占比提高,但其中仅有9%的地级市增长的幅度大于高铁开通前(图3)。以上的统计结果说明,高铁开通后,高铁沿线城市对商务的吸引力整体上升,但由于省会上升的幅度远远大于地级城市上升的幅度,沿线地级城市的部分商务资源仍会流向省会城市。图3 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商务占比增长量对比分析图
在方差验证环节,开通前和开通后的两组数据分别通过方差检验,置信水平达到99%,说明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商务聚集结构产生了影响。在均值验证环节,高铁开通后省会以上城市组的均值显著高于地级城市组(置信水平为95%),说明高铁开通后,省会以上城市商务占比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地级城市,高铁沿线省会城市整体商务占比平均增长了约1.4%,而沿线地级城市整体占比平均增长了约0.3%,商务资源向省会城市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图5 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科研合作增长率对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识型城市视角下的城市人才空间集聚格局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 王纪武,刘妮娜.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02)
[2]我国高铁车站选址与接驳交通研究[J]. 李淑庆,卢九一,毛宏黎.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06)
[3]我国高铁新城建设的现状反思与优化路径[J]. 沈怡辰,臧鑫宇,陈天.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04)
[4]大都市多重阴影区内地方性中心城市发展策略——以河北省定州市为例[J]. 施一峰,王兴平,陈骁,王乙喆. 规划师. 2019(16)
[5]边缘城市:城市空间不连续拓展的经济学释义及延伸思考[J]. 钟睿,国子健. 规划师. 2019(13)
[6]日本轨道站城协同指向型的城市开发策略和方法[J]. 姚圣,曾春霞. 南方建筑. 2019(03)
[7]高速铁路、知识溢出与城市创新发展——来自278个城市的证据[J]. 刘芳. 财贸研究. 2019(04)
[8]创客空间入驻团队的联系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裴亚新,周素红,李骞. 规划师. 2019(01)
[9]区域视角下大城市的功能疏解及广佛都市区的实证[J]. 班鹏飞,李刚,袁奇峰,李晓建. 规划师. 2018(09)
[10]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知识可达性与区域梯度——来自中国31个省份的证据[J]. 罗燊,林晓言. 技术经济. 2018(02)
硕士论文
[1]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 周洪涛.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73591
【文章来源】: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35(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不同群体的迁移选择分化
在商务方面,本文选择了上市企业注册数量与人均产值的积的对数,作为统计量来进行对比研究。仍然是分别计算30个城市规模以上企业在各自省域内所占的比例,统计出高铁开通前五年,开通当年和开通后五年的比例变化,显然这个比例越高的城市,其商务等级就越高,商务控制力就越强。根据统计结果,高铁开通后,9个省会以上城市的商务占比均有所提高且增长幅度大于开通前,而沿线地级城市中则有62%的城市占比提高,但其中仅有9%的地级市增长的幅度大于高铁开通前(图3)。以上的统计结果说明,高铁开通后,高铁沿线城市对商务的吸引力整体上升,但由于省会上升的幅度远远大于地级城市上升的幅度,沿线地级城市的部分商务资源仍会流向省会城市。图3 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商务占比增长量对比分析图
在方差验证环节,开通前和开通后的两组数据分别通过方差检验,置信水平达到99%,说明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商务聚集结构产生了影响。在均值验证环节,高铁开通后省会以上城市组的均值显著高于地级城市组(置信水平为95%),说明高铁开通后,省会以上城市商务占比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地级城市,高铁沿线省会城市整体商务占比平均增长了约1.4%,而沿线地级城市整体占比平均增长了约0.3%,商务资源向省会城市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图5 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科研合作增长率对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识型城市视角下的城市人才空间集聚格局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 王纪武,刘妮娜.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02)
[2]我国高铁车站选址与接驳交通研究[J]. 李淑庆,卢九一,毛宏黎.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06)
[3]我国高铁新城建设的现状反思与优化路径[J]. 沈怡辰,臧鑫宇,陈天.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04)
[4]大都市多重阴影区内地方性中心城市发展策略——以河北省定州市为例[J]. 施一峰,王兴平,陈骁,王乙喆. 规划师. 2019(16)
[5]边缘城市:城市空间不连续拓展的经济学释义及延伸思考[J]. 钟睿,国子健. 规划师. 2019(13)
[6]日本轨道站城协同指向型的城市开发策略和方法[J]. 姚圣,曾春霞. 南方建筑. 2019(03)
[7]高速铁路、知识溢出与城市创新发展——来自278个城市的证据[J]. 刘芳. 财贸研究. 2019(04)
[8]创客空间入驻团队的联系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裴亚新,周素红,李骞. 规划师. 2019(01)
[9]区域视角下大城市的功能疏解及广佛都市区的实证[J]. 班鹏飞,李刚,袁奇峰,李晓建. 规划师. 2018(09)
[10]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知识可达性与区域梯度——来自中国31个省份的证据[J]. 罗燊,林晓言. 技术经济. 2018(02)
硕士论文
[1]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 周洪涛.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73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07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