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约束下的公铁联运业务流程协同度评价
发布时间:2021-04-05 05:40
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各个企业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多组织间的相互协同,才能够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物流行业中,多方协同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多方参与协同的公铁联运同样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因此对于公铁联运更加深入地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公铁联运作为综合运输中能够实现门到门服务的一种运输方式,不同企业间取长补短从而快速满足众多客户的不同要求。公铁联运服务业务可以视为典型的跨组织协同业务,多参与方为到达同一目的,采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有序的展开一系列工作。公铁联运中各参与方协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铁联运的执行效率,本文基于此,提出公铁联运协同度评价的研究要点。通过协同度的评价了解公铁联运协同现状,从而能够为优化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首先梳理了现有公铁联运业务流程,采用时间约束工作流对公铁联运各参与主体的业务流程进行建模,并且运用工作流网数据模型收集业务流程运作后产生的时间信息,依据时间约束工作流中可调度性验证算法处理所得数据从而获取关于活动的时间约束集;其次,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了三种协同模式,依据模式的特性结合活动执行数据从而建立公铁联运整体协同业务流程。对所建立的协同业务流程同样...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业务流程协同的基本概念
2.2 Petri网及跨组织工作流网
2.2.1 Petri网
2.2.2 工作流网
2.2.3 基本逻辑结构
2.3 协同评价
2.3.1 协同理论
2.3.2 协同度评价概念
第3章 时间约束下的联运参与主体流程建模
3.1 公铁联运业务流程描述
3.1.1 公铁联运定及其构成
3.1.2 公铁联运业务流程分析
3.2 各参与主体业务流程模型
3.2.1 货运代理人业务流程
3.2.2 货主业务流程
3.2.3 铁路运输业务流程
3.2.4 公路运输业务流程
3.2.5 客户业务流程
3.3 时间约束工作流的可调度性验证
E(t)与最迟触发时间FL(t)"> 3.3.1 最早触发时间FE(t)与最迟触发时间FL(t)
E(t)与FL(t)的计算"> 3.3.2 基本逻辑结构下FE(t)与FL(t)的计算
3.3.3 可调度性验证算法
3.4 参与主体业务流程可调度性验证
3.4.1 货运代理人流程验证
3.4.2 货主流程验证
3.4.3 铁路运输流程验证
3.4.4 公路运输流程验证
3.4.5 客户流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时间约束下公铁联运协同业务流程建模
4.1 业务协同模式
4.1.1 共用活动模式
4.1.2 信息传输模式
4.1.3 资源共享模式
4.2 协同业务流程构建算法
4.2.1 共用活动
4.2.2 信息传输
4.2.3 资源共享
4.3 公铁联运协同业务流程
4.4 公铁联运协同业务流程验证及修正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铁联运业务流程协同度评价
5.1 公铁联运业务协同分析
5.1.1 公铁联运业务协同内涵
5.1.2 公铁联运业务流程协同度评价目的
5.2 公铁联运业务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公铁联运业务协同度评价模型建立
5.3.1 评价指标赋权及无量纲处理
5.3.2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5.3.3 评价结果计算
5.4 公铁联运业务协同度评价算例
5.4.1 评价指标赋权
5.4.2 隶属度的确定
5.4.3 评价结果计算
5.4.4 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铁路多式联运发展对策研究[J]. 俞缨. 铁道货运. 2019(02)
[2]长三角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研究[J]. 刘锡林,任伟. 铁道货运. 2019(02)
[3]基于多周期的危险品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研究[J]. 李萍,朱宗良,苌道方.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9(01)
[4]基于混合算法的多目标多式联运路径选择问题研究[J]. 万杰,魏爽.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9(03)
[5]带模糊时间窗的多目标越库选址路径优化问题[J]. 刘虹,林楚玥.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9(05)
[6]多式联运枢纽网络的优化设计分析[J]. 陈根龙.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01)
[7]宁波港口物流与港口经济圈协同度实证分析[J]. 冯彦东,何炳华.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9(01)
[8]基于复合系统协同模型的沿海城市物流业生态环境协同度实证分析——以广西钦州为例[J]. 刘少坤,李虹林,饶远. 物流科技. 2019(01)
[9]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J]. 易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24)
[10]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系统协同度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宋东林,杨新村.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8(06)
博士论文
[1]无缝运输信息网格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罗永红.中南大学 2011
[2]信息系统协同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谢祥.北京交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数据约束下的业务流程Petri网建模与优化方法[D]. 严顺.安徽理工大学 2018
[2]无车承运人背景下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研究[D]. 陈怡静.西南交通大学 2018
[3]战略视角的服务企业业务流程绩效评价研究[D]. 刘寰.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7
[4]物流标准化系统协同度评价研究[D]. 胡洁.北京交通大学 2012
[5]集装箱公铁联运模式与运输组织研究[D]. 朱润.北京交通大学 2012
[6]产业技术链中技术创新主体协同度研究[D]. 许蕾.四川农业大学 2011
[7]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路径优化[D]. 曾永长.重庆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19243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业务流程协同的基本概念
2.2 Petri网及跨组织工作流网
2.2.1 Petri网
2.2.2 工作流网
2.2.3 基本逻辑结构
2.3 协同评价
2.3.1 协同理论
2.3.2 协同度评价概念
第3章 时间约束下的联运参与主体流程建模
3.1 公铁联运业务流程描述
3.1.1 公铁联运定及其构成
3.1.2 公铁联运业务流程分析
3.2 各参与主体业务流程模型
3.2.1 货运代理人业务流程
3.2.2 货主业务流程
3.2.3 铁路运输业务流程
3.2.4 公路运输业务流程
3.2.5 客户业务流程
3.3 时间约束工作流的可调度性验证
E(t)与最迟触发时间FL(t)"> 3.3.1 最早触发时间FE(t)与最迟触发时间FL(t)
E(t)与FL(t)的计算"> 3.3.2 基本逻辑结构下FE(t)与FL(t)的计算
3.3.3 可调度性验证算法
3.4 参与主体业务流程可调度性验证
3.4.1 货运代理人流程验证
3.4.2 货主流程验证
3.4.3 铁路运输流程验证
3.4.4 公路运输流程验证
3.4.5 客户流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时间约束下公铁联运协同业务流程建模
4.1 业务协同模式
4.1.1 共用活动模式
4.1.2 信息传输模式
4.1.3 资源共享模式
4.2 协同业务流程构建算法
4.2.1 共用活动
4.2.2 信息传输
4.2.3 资源共享
4.3 公铁联运协同业务流程
4.4 公铁联运协同业务流程验证及修正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铁联运业务流程协同度评价
5.1 公铁联运业务协同分析
5.1.1 公铁联运业务协同内涵
5.1.2 公铁联运业务流程协同度评价目的
5.2 公铁联运业务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公铁联运业务协同度评价模型建立
5.3.1 评价指标赋权及无量纲处理
5.3.2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5.3.3 评价结果计算
5.4 公铁联运业务协同度评价算例
5.4.1 评价指标赋权
5.4.2 隶属度的确定
5.4.3 评价结果计算
5.4.4 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铁路多式联运发展对策研究[J]. 俞缨. 铁道货运. 2019(02)
[2]长三角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研究[J]. 刘锡林,任伟. 铁道货运. 2019(02)
[3]基于多周期的危险品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研究[J]. 李萍,朱宗良,苌道方.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9(01)
[4]基于混合算法的多目标多式联运路径选择问题研究[J]. 万杰,魏爽.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9(03)
[5]带模糊时间窗的多目标越库选址路径优化问题[J]. 刘虹,林楚玥.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9(05)
[6]多式联运枢纽网络的优化设计分析[J]. 陈根龙.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01)
[7]宁波港口物流与港口经济圈协同度实证分析[J]. 冯彦东,何炳华.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9(01)
[8]基于复合系统协同模型的沿海城市物流业生态环境协同度实证分析——以广西钦州为例[J]. 刘少坤,李虹林,饶远. 物流科技. 2019(01)
[9]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J]. 易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24)
[10]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系统协同度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宋东林,杨新村.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8(06)
博士论文
[1]无缝运输信息网格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罗永红.中南大学 2011
[2]信息系统协同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谢祥.北京交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数据约束下的业务流程Petri网建模与优化方法[D]. 严顺.安徽理工大学 2018
[2]无车承运人背景下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研究[D]. 陈怡静.西南交通大学 2018
[3]战略视角的服务企业业务流程绩效评价研究[D]. 刘寰.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7
[4]物流标准化系统协同度评价研究[D]. 胡洁.北京交通大学 2012
[5]集装箱公铁联运模式与运输组织研究[D]. 朱润.北京交通大学 2012
[6]产业技术链中技术创新主体协同度研究[D]. 许蕾.四川农业大学 2011
[7]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路径优化[D]. 曾永长.重庆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19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11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