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路通道、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状态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19:20
铁路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担重要的运输任务,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铁路运输能力越来越难于与之适应,运能远远小于运输需求,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保证铁路运输能适应我国快速的经济建设,有必要对全路通道、线路通过能力利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为制定通道既有线改造规划优化方案和运输组织改革优化方案,扩充路网运输能力提供依据。本文在结合铁路实际情况,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一个铁路区间作为只具有一个服务台的服务系统看待,通过列车即是顾客,建立区间占用排队系统研究区间通过能力利用问题。在保证一定运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区间占用限定利用率和区间占用合理利用率的计算,确立区间能力利用状态的阶段模型。在对我国铁路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计算出模型中参数的数值,进而得到现阶段我国铁路在保证运行质量条件下,合理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建立区段通过能力利用评价的指标,对全路通道、线路利用状态进行了评价,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希望能提高我国的铁路通过能力。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1.4 论文结构
2 通过能力基础理论
2.1 通过能力的概念
2.1.1 区段通过能力
2.1.2 区间通过能力
2.1.3 储备能力必要性
2.2 我国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2.2.1 扣除系数法
2.2.2 扣除系数法适应性分析
3 基于列车运行质量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研究
3.1 影响列车运行质量的运行图参数
3.1.1 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3.1.2 缓冲时间
3.1.3 列车晚点时间
3.2 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方法
3.3 基于列车运行质量的能力利用率理论研究
3.3.1 控制第一层次列车后效晚点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3.3.2 控制高层次平均列车后效晚点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3.3.3 区间经济合理通过能力利用率
4 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
4.1 列车运行图参数
4.1.1 晚点时间
4.1.2 缓冲时间
4.1.3 最小间隔时间
4.2 区间合理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
4.2.1 控制第一层次列车后效晚点时间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4.2.2 控制高层次平均列车后效晚点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4.2.3 经济合理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4.3 区间能力利用状态类型
4.4 通道、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状态评价指标
4.4.1 线路别区段通过能力利用率
4.4.2 货物运输畅通率
5 全路通道别、线路别能力利用状态评价研究
5.1 全路通道、线路的划分
5.2 铁路六大干线及所在通道能力利用分析
5.2.1 京哈通道
5.2.2 京沪通道
5.2.3 京九通道
5.2.4 京广通道
5.2.5 陆桥通道
5.2.6 沪昆通道
5.3 全路通过能力利用状态分析
6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的研究结论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速铁路越行站分布对通过能力的影响[J]. 倪少权,左大杰,王慈光. 中国铁道科学. 2005(03)
[2]有一般服务运作和休假时间的排队系统[J]. 周文慧,邓永录.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 2004(02)
[3]路网运输能力及计算方法的研究[J]. 何世伟,宋瑞,戴新鎏,杨永凯,雷中林. 铁道学报. 2003(02)
[4]列车运行图的晚点概率分析[J]. 孙焰,刘胤宏,李致中,李丰良.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1998(04)
[5]应加强铁路运输能力利用问题的研究[J]. 吴文娴,徐瑞华.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理工辑). 1998(Z1)
[6]铁路运输储备能力合理分配的计算机模拟研究[J]. 张星臣,胡安洲,杨浩. 铁道学报. 1997(05)
[7]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运输能力发展研究[J]. 杨华龙,胡安洲,陈伟杰. 铁道学报. 1996(S1)
[8]铁路运输能力损失传递性的研究[J]. 郝国旗,杨浩.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5(S1)
[9]列车运行图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J]. 田长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5(04)
[10]论铁路运输能力储备[J]. 张星臣,胡安洲.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4(04)
硕士论文
[1]市场经济条件下繁忙干线通过能力研究[D]. 曲思源.西南交通大学 2004
[2]以客运为主的单线铁路通过能力的分析计算[D]. 徐意.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2003
[3]网运分离条件下的线路通过能力研究[D]. 包维民.西南交通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69098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1.4 论文结构
2 通过能力基础理论
2.1 通过能力的概念
2.1.1 区段通过能力
2.1.2 区间通过能力
2.1.3 储备能力必要性
2.2 我国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2.2.1 扣除系数法
2.2.2 扣除系数法适应性分析
3 基于列车运行质量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研究
3.1 影响列车运行质量的运行图参数
3.1.1 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3.1.2 缓冲时间
3.1.3 列车晚点时间
3.2 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方法
3.3 基于列车运行质量的能力利用率理论研究
3.3.1 控制第一层次列车后效晚点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3.3.2 控制高层次平均列车后效晚点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3.3.3 区间经济合理通过能力利用率
4 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
4.1 列车运行图参数
4.1.1 晚点时间
4.1.2 缓冲时间
4.1.3 最小间隔时间
4.2 区间合理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
4.2.1 控制第一层次列车后效晚点时间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4.2.2 控制高层次平均列车后效晚点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4.2.3 经济合理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4.3 区间能力利用状态类型
4.4 通道、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状态评价指标
4.4.1 线路别区段通过能力利用率
4.4.2 货物运输畅通率
5 全路通道别、线路别能力利用状态评价研究
5.1 全路通道、线路的划分
5.2 铁路六大干线及所在通道能力利用分析
5.2.1 京哈通道
5.2.2 京沪通道
5.2.3 京九通道
5.2.4 京广通道
5.2.5 陆桥通道
5.2.6 沪昆通道
5.3 全路通过能力利用状态分析
6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的研究结论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速铁路越行站分布对通过能力的影响[J]. 倪少权,左大杰,王慈光. 中国铁道科学. 2005(03)
[2]有一般服务运作和休假时间的排队系统[J]. 周文慧,邓永录.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 2004(02)
[3]路网运输能力及计算方法的研究[J]. 何世伟,宋瑞,戴新鎏,杨永凯,雷中林. 铁道学报. 2003(02)
[4]列车运行图的晚点概率分析[J]. 孙焰,刘胤宏,李致中,李丰良.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1998(04)
[5]应加强铁路运输能力利用问题的研究[J]. 吴文娴,徐瑞华.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理工辑). 1998(Z1)
[6]铁路运输储备能力合理分配的计算机模拟研究[J]. 张星臣,胡安洲,杨浩. 铁道学报. 1997(05)
[7]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运输能力发展研究[J]. 杨华龙,胡安洲,陈伟杰. 铁道学报. 1996(S1)
[8]铁路运输能力损失传递性的研究[J]. 郝国旗,杨浩.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5(S1)
[9]列车运行图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J]. 田长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5(04)
[10]论铁路运输能力储备[J]. 张星臣,胡安洲.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4(04)
硕士论文
[1]市场经济条件下繁忙干线通过能力研究[D]. 曲思源.西南交通大学 2004
[2]以客运为主的单线铁路通过能力的分析计算[D]. 徐意.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2003
[3]网运分离条件下的线路通过能力研究[D]. 包维民.西南交通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69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36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