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散货运输需求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4 10:31
长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主轴线,是长江经济带物流与外向型经济的运输大通道,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长江运输需求不断增长。2007年长江干线的货运量突破11亿吨,比2006年增加11%,货运量规模稳居世界内河第一。长江货物运输以煤炭、石油、矿石和矿建材料等大宗散货为主。长江干线流域七省二市资源丰富,冶金、石化、汽车、电力等产业密集,聚集了我国41%以上的经济总量。这些产业所需的原材料对水运的依存度为80%,其中,沿江大型企业生产所需80%的铁矿石、72%的原油和83%的电煤运输由长江航运承担。长江散货运输对沿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从长远来看,长江大宗散货运输不仅所占比重很大,而且需求持续旺盛。因此,对长江散货运输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是十分必要的。论文将用四阶段法,分货种预测长江散货运输需求。第二章探讨了长江散货运输需求的预测思路与方法。其中,选取运输弹性系数法、灰色系统预测、三次指数平滑法和回归分析法组合预测长江散货运输需求生成;用弗莱特法预测长江散货运输需求分布;用转移率法预测长...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预测思路与方法
2.1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概述
2.1.1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概念
2.1.2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内容
2.1.3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2.2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预测基本思路
2.3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预测方法与模型
2.3.1 四阶段法
2.3.2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生成预测方法与模型
2.3.3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分布预测方法与模型
2.3.4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转移运输量预测方法
2.3.5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分配预测
第3章 长江煤炭运输需求现状分析及预测
3.1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及沿江相关产业布局
3.2 长江煤炭运输主要港口及吞吐量分析
3.3 长江煤炭运输主要流向分析
3.4 长江煤炭运输量预测
3.4.1 长江煤炭运输生成预测
3.4.2 长江煤炭运输主要OD流分布预测
3.4.3 长江煤炭运输转移运输量预测
3.4.4 长江煤炭运输需求分配预测
3.5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第4章 长江铁矿石运输需求现状分析及预测
4.1 我国铁矿石的分布
4.2 我国钢铁工业基本布局
4.3 长江铁矿石运输主要港口及吞吐量分析
4.4 长江铁矿石运输主要流向分析
4.5 长江铁矿石运输量预测
4.5.1 长江铁矿石运输生成预测
4.5.2 长江铁矿石运输主要OD流分布预测
4.5.3 长江铁矿石运输转移运输量预测
4.5.4 长江铁矿石运输需求分配预测
4.6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第5章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需求现状分析及预测
5.1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主要港口及吞吐量分析
5.2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主要流向分析
5.3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量预测
5.3.1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生成预测
5.3.2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主要OD流分布预测
5.3.3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转移运输量预测
5.3.4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需求分配预测
5.4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最优加权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应用[J]. 耿悦敏.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2]一种求解组合预测模型权重的新方法[J]. 王吉权,王福林,赵玉林,马力.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01)
[3]组合预测模型在公路货运周转量预测中的运用[J]. 寇毅. 中国水运(学术版). 2007(11)
[4]组合预测模型在上海内河港口吞吐量预测中的应用[J]. 张欣. 水运工程. 2007(04)
[5]组合预测方法在城市交通流量预测中的运用[J]. 犹勇.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6]组合预测模型及应用[J]. 李曦. 科技通报. 2007(02)
[7]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水运转移量预测方法[J]. 吕慎,田锋. 交通标准化. 2006(Z1)
[8]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船闸货运量预测研究[J]. 冯宏琳,张玮,廖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6(01)
[9]贫信息状态下的集装箱吞吐量精确预测灰色模型[J]. 刘斌,陈得力.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5(02)
[10]组合预测在港口吞吐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 赵刚,朱超,封学军. 水运工程. 2005(03)
硕士论文
[1]苏北运河货运量预测研究[D]. 张华.河海大学 2007
[2]水运量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钱芳.河海大学 2006
[3]江苏省内河货运发展分析与预测[D]. 陈兰.武汉理工大学 2003
[4]神经网络预测法与四阶段预测法相组合在铁路运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 王增兵.西南交通大学 2003
[5]我国水路货物运输流向分析与预测研究[D]. 魏巧云.武汉理工大学 2003
[6]河南省客运需求预测分析研究[D]. 来晓峰.长安大学 1999
本文编号:3494479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预测思路与方法
2.1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概述
2.1.1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概念
2.1.2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内容
2.1.3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2.2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预测基本思路
2.3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预测方法与模型
2.3.1 四阶段法
2.3.2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生成预测方法与模型
2.3.3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分布预测方法与模型
2.3.4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转移运输量预测方法
2.3.5 长江散货运输需求分配预测
第3章 长江煤炭运输需求现状分析及预测
3.1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及沿江相关产业布局
3.2 长江煤炭运输主要港口及吞吐量分析
3.3 长江煤炭运输主要流向分析
3.4 长江煤炭运输量预测
3.4.1 长江煤炭运输生成预测
3.4.2 长江煤炭运输主要OD流分布预测
3.4.3 长江煤炭运输转移运输量预测
3.4.4 长江煤炭运输需求分配预测
3.5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第4章 长江铁矿石运输需求现状分析及预测
4.1 我国铁矿石的分布
4.2 我国钢铁工业基本布局
4.3 长江铁矿石运输主要港口及吞吐量分析
4.4 长江铁矿石运输主要流向分析
4.5 长江铁矿石运输量预测
4.5.1 长江铁矿石运输生成预测
4.5.2 长江铁矿石运输主要OD流分布预测
4.5.3 长江铁矿石运输转移运输量预测
4.5.4 长江铁矿石运输需求分配预测
4.6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第5章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需求现状分析及预测
5.1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主要港口及吞吐量分析
5.2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主要流向分析
5.3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量预测
5.3.1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生成预测
5.3.2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主要OD流分布预测
5.3.3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转移运输量预测
5.3.4 长江非金属矿石运输需求分配预测
5.4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最优加权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应用[J]. 耿悦敏.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2]一种求解组合预测模型权重的新方法[J]. 王吉权,王福林,赵玉林,马力.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01)
[3]组合预测模型在公路货运周转量预测中的运用[J]. 寇毅. 中国水运(学术版). 2007(11)
[4]组合预测模型在上海内河港口吞吐量预测中的应用[J]. 张欣. 水运工程. 2007(04)
[5]组合预测方法在城市交通流量预测中的运用[J]. 犹勇.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6]组合预测模型及应用[J]. 李曦. 科技通报. 2007(02)
[7]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水运转移量预测方法[J]. 吕慎,田锋. 交通标准化. 2006(Z1)
[8]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船闸货运量预测研究[J]. 冯宏琳,张玮,廖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6(01)
[9]贫信息状态下的集装箱吞吐量精确预测灰色模型[J]. 刘斌,陈得力.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5(02)
[10]组合预测在港口吞吐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 赵刚,朱超,封学军. 水运工程. 2005(03)
硕士论文
[1]苏北运河货运量预测研究[D]. 张华.河海大学 2007
[2]水运量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钱芳.河海大学 2006
[3]江苏省内河货运发展分析与预测[D]. 陈兰.武汉理工大学 2003
[4]神经网络预测法与四阶段预测法相组合在铁路运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 王增兵.西南交通大学 2003
[5]我国水路货物运输流向分析与预测研究[D]. 魏巧云.武汉理工大学 2003
[6]河南省客运需求预测分析研究[D]. 来晓峰.长安大学 1999
本文编号:3494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49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