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京绥铁路研究(1905-1937)

发布时间:2022-01-10 18:35
  京绥铁路由京张铁路展筑而成,东起北京西至包头,建于1905—1923年间。京张铁路开我国自主建设铁路之先河。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认为晚清政府对修建铁路的态度经历了拒绝、尝试、兴建的过程,军事顾虑是促成其转变的重要因素;甲午中日战争后,我国铁路建设借贷外资有殖民侵略性质,工程师一度依赖洋人;外人与外资的渗透使得中国铁路路权旁落,铁路自办的呼声日益高涨。兴建铁路的政策为自办京张铁路提供了良好背景。值得一提的是,外国人修建淞沪铁路并非欺骗而是官员默许的结果,民众对铁路进入中国的态度与政府拒绝的态度不同。以原始文献为主要参考资料,详细探究了京张铁路资金筹备、人员安排、路线测量和道路施工情况,从技术层面对隧道修建和桥梁架设做了细致描述。京张铁路资金来源主要为关内外铁路余利,少量由政府调拨;主要工程人员除詹天佑、颜德庆为留美幼童外,陈西林、俞人凤、翟兆麟、柴俊畴都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铁路工程班学生。詹天佑反复勘测路线,采用“之”字形路线,缩短隧道长度,成功跨越八达岭。开井法加速了开凿八达岭隧道的进程。在有限的条件下选择了最佳路线,成为京张铁路成功的关键。在筑路过程中,詹大佑尽量就地取材,通过开设临时厂...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2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前人工作
    四、本文工作
1 京绥铁路修建背景
    1.1 铁路技术的产生
        1.1.1 铁路和火车的发明
        1.1.2 世界铁路的早期建设
    1.2 铁路知识的传入
        1.2.1 早期介绍
        1.2.2 传教士的工作
        1.2.3 外国人在华修建铁路的尝试
    1.3 晚清政府对铁路态度的渐变
        1.3.1 开始接触:拒绝态度为主
        1.3.2 两种态度的冲突
        1.3.3 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逆势而出
        1.3.4 清廷出台筑路政策
        1.3.5 军事顾虑促使朝廷转变态度
    1.4 铁路技术的引进
        1.4.1 出洋留学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
        1.4.2 设立学堂
    1.5 晚清中国铁路的建设
        1.5.1 铁路初建阶段(1881-1894)
        1.5.2 兴办铁路时期(1895-1911)
    1.6 民国时期中国铁路的建设
        1.6.1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7)
        1.6.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8)
2 京张铁路的筹建、勘测与道路施工
    2.1 筹建:缘由、资金与人员
        2.1.1 修建缘由
        2.1.2 资金筹备
        2.1.3 人员组成
    2.2 勘测
        2.2.1 踏勘与初测
        2.2.2 分段定线
    2.3 道路施工
        2.3.1 原材料的准备
        2.3.2 施工过程
    2.4 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
        2.4.1 山洞开凿过程
        2.4.2 开凿八达岭山洞
        2.4.3 架设桥梁和铺设涵洞
3 京张铁路厂房、水塔及支线修建
    3.1 建造车站用房及附属厂房
        3.1.1 车站用房修建
        3.1.2 机车库修建
        3.1.3 机器厂和材料厂
    3.2 修建水塔
    3.3 支线建设
        3.3.1 京门支线
        3.3.2 鸡鸣驿煤矿支线
        3.3.3 环城支线
        3.3.4 宣化支线
    3.4 京张铁路的影响
        3.4.1 京张铁路成功原因分析
        3.4.2 京张铁路的特殊性
        3.4.3 京张铁路在当时的影响
        3.4.4 京张铁路培养了中国自己的铁路技术团队
4 张绥铁路的筹建、勘测与修筑过程
    4.1 展修缘由与购地
        4.1.1 展修缘由
        4.1.2 购地
    4.2 资金筹备、人员与路轨购置
        4.2.1 资金筹备
        4.2.2 人员组成
        4.2.3 路轨与枕木购置情况
    4.3 勘测与路线选择
        4.3.1 路线初定
        4.3.2 分段细测
    4.4 修筑过程
        4.4.1 张家口到大同修筑过程
        4.4.2 大同到绥远修筑过程
        4.4.3 绥远到包头修筑过程
        4.4.4 修建大同运煤支线
    4.5 修建机厂
        4.5.1 南口机厂
        4.5.2 张家口机厂
    4.6 京绥铁路整体概况
        4.6.1 京绥铁路初建成的情况
        4.6.2 电报、电话和电灯使用情况
        4.6.3 京绥铁路警务、卫生、教育工作
    4.7 张绥铁路与京张铁路比较
5 京绥铁路乍辆、运营与影响(1905—1937)
    5.1 京绥铁路的车辆购置与号志设立
        5.1.1 京张铁路的机车和客货车情况
        5.1.2 京绥时期车辆购置情况
        5.1.3 号志的设立
    5.2 京绥铁路的管理与运营情况(1909—1937)
        5.2.1 设站情况
        5.2.2 晚清时期对京绥铁路的管理(1905—1911)
        5.2.3 北洋政府时期对京绥铁路的管理(1912—1927)
        5.2.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京绥铁路的管理(1928—1937)
        5.2.5 京绥铁路的运营情况
    5.3 京绥铁路的其他成果
        5.3.1 《京张铁路工程纪略(附图)》
        5.3.2 规章制度
        5.3.3 《京张铁路标准图》
        5.3.4 《平绥技术汇刊》
    5.4 京绥铁路的影响
        5.4.1 京绥铁路对沿线经济的影响
        5.4.2 对城市兴起和城市格局的影响
        5.4.3 对巩固边防、救援灾区的作用
6 京绥铁路的变迁、遗存及其价值
    6.1 京绥铁路的变迁
        6.1.1 新中国成立前变迁情况
        6.1.2 新中国成立后变迁情况
    6.2 京绥铁路遗存
        6.2.1 调研过程
        6.2.2 线路与车站遗存概况
    6.3 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
        6.3.1 国际对于作为工业遗产的铁路评价情况
        6.3.2 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初探
7 结语
    7.1 京张铁路是铁路筑路技术在中国首次实现本土化的标志
        7.1.1 资金全部自筹
        7.1.2 工程人员全为华人
        7.1.3 京张铁路成功模式的探讨
    7.2 张绥铁路是京张铁路的延伸
        7.2.1 张绥铁路在技术实施方面是京张铁路的延仲
        7.2.2 张绥铁路更深入地影响着西北地区
    7.3 京绥铁路工业遗产价值需进一步考察研究
        7.3.1 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
        7.3.2 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张铁路与天津近代物流[J]. 郝庆合,殷毅.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2]1572~1921年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分析[J]. 张威.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9(02)
[3]历史上的清华园车站[J]. 段丽欣,骆洪刚.  北京党史. 2009(02)
[4]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十二 《京张路工撮影》评介[J]. 刘苏.  山西档案. 2008(04)
[5]张家口商业兴衰与近代城市空间的演变[J]. 张轶欣.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8(02)
[6]袁世凯与京张铁路[J]. 苏全有,申彦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7]詹天佑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述评[J]. 杨文生,李新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06)
[8]产业遗产、产业考古学与技术史研究[J]. 陈丽杰,梁波.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05)
[9]京张铁路历史建筑纪略[J]. 建筑文化考察组,殷力欣,温玉清,刘锦标,金磊.  建筑创作. 2006(11)
[10]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 单霁翔.  中国文化遗产. 2006(04)

博士论文
[1]工业遗产技术价值保护研究[D]. 寇怀云.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集宁城市的兴起与初步发展(1919年-1956年)[D]. 段敏利.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2]《中西闻见录》研究[D]. 段海龙.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1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581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3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