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重庆港与上海港物流联动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7 12:45
  目前,集装箱化、船舶大型化以及港口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对港口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港口之间也因为陆运和海运更加便捷、腹地交叉范围扩大而竞争日趋激烈。在竞合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港口应该在港口群中形成联动以取得竞争优势。重庆港地处国家东西部结合区域和长江流域上游,跨越长江流域经济带和西安、成都、重庆经济圈,经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要担当起通过长江连接东西部、通过地处东西结合部辐射西部的战略责任,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重庆港如何与上海港形成有效的物流联动机制。本文把重庆港和上海港的物流联动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重庆港为核心,深入分析了联动的影响因素以及联动预期达到的目标。并从客户服务联动,集装箱运输联动,物流信息联动三个方面对联动的实现模式进行阐述。在客户服务联动方面,提出了基于第三方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分析此系统的功能架构及实现方法;在集装箱运输联动方面,运用指数平滑法对重庆港与上海港的集装箱运输量进行预测,提出两港的运输联动模式与实现方法;在物流信息联动方面,提出基于信息共享的信息联动模式,并对信息联动的功能,架构进行设计。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重庆港和上海港联动发展实证研究的...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港口群与港口联动研究概述
        1.2.2 港口联动的主要研究方向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2章 重庆港与上海港联动现状与趋势分析
    2.1 重庆港与上海港联动现状分析
        2.1.1 重庆港与上海港的计划协同分析
        2.1.2 重庆港与上海港的控制协同分析
        2.1.3 重庆港与上海港的协调协同分析
    2.2 制约两港联动的因素
        2.2.1 客户服务联动因素
        2.2.2 集装箱运输联动因素
        2.2.3 物流信息联动因素
    2.3 重庆港与上海港联动的必要性
        2.3.1 限制港口的恶性竞争
        2.3.2 提高港口资源利用率
        2.3.3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第3章 重庆港与上海港的客户服务联动
    3.1 重庆港与上海港客户服务联动现状
    3.2 重庆港与上海港客户服务联动的必要性
        3.2.1 行业发展环境对客户关系管理联动的要求
        3.2.2 竞争和发展对客户关系管理联动的要求
        3.2.3 企业业务特点对客户关系管理联动的要求
        3.2.4 重庆港与上海港的客户服务联动可以实现双赢
    3.3 重庆港与上海港客户服务联动模式的选择
        3.3.1 基于第三方的两港客户联动服务
        3.3.2 基于第三方的客户联动管理平台分析
        3.3.3 基于第三方CRM系统的实施和评价
第4章 重庆港与上海港的集装箱运输联动
    4.1 重庆港与上海港的集装箱运输联动的现状
        4.1.1 重庆港运输状况分析
        4.1.2 重庆港与上海港的集装箱联动运输量预测
    4.2 重庆港与上海港集装箱运输联动的必要性
        4.2.1 现有江海运输模式的改变
        4.2.2 联动能进一步加深两港合作
        4.2.3 联动可使两港间联运货物量进一步增长
    4.3 重庆港与上海港集装箱运输联动模式的选择
        4.3.1 江海联运模式分析
        4.3.2 方案拟定
第5章 重庆港与上海港的物流信息联动
    5.1 重庆港与上海港物流信息联动现状
        5.1.1 重庆港与上海港物流信息化现有基础
        5.1.2 重庆港与上海港物流信息联动发展需求
        5.1.3 重庆港与上海港物流信息联动的必要性
    5.2 重庆港与上海港物流信息联动模式的选择
        5.2.1 重庆港与上海港信息联动模式
        5.2.2 重庆港与上海港信息共享的功能设计
        5.2.3 重庆港与上海港信息共享系统的实现方法
第6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竞争与合作探讨[J]. 王晓萍.  港口科技. 2007(12)
[2]港口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分析评价研究[J]. 李世泰.  特区经济. 2006(07)
[3]熵权值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港口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 王春颖,肖朋民,肖丽娜.  水道港口. 2006(02)
[4]论长三角港群一体化进程中宁波-舟山港的发展机遇[J]. 俞树彪.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1)
[5]从洋山港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区域合作的路径[J]. 杨权斌.  中国港口. 2006(01)
[6]模糊优选模型在集装箱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 纪永波,苏萍,韩京伟.  水运科学研究. 2005(04)
[7]模糊优选模型在集装箱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 纪永波,苏萍,韩京伟.  水运科学研究. 2005 (04)
[8]洋山港区与浙江港口联动发展模式[J]. 诸连才,林国龙.  水运管理. 2005(09)
[9]港口物流系统的重构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 王玲,魏然,李克娜,杨静蕾.  物流技术. 2005(02)
[10]长三角港口的竞争与合作[J]. 茅伯科.  水运管理. 2005(02)

博士论文
[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优势分析[D]. 徐杏.河海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长江航运联动发展研究[D]. 王申迎.上海海事大学 2006
[2]外高桥保税区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 施欲晖.上海海事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29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629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3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