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高铁站区产业空间发展机制——基于高铁乘客特征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30 07:11

  本文关键词:高铁站区产业空间发展机制——基于高铁乘客特征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与都市区其他区域相比,高铁站区日益成为国家空间政策的关键性战略节点,承受着更高投资强度,也面临更大发展压力。首先,依据利益相关者分析理论,从众多利益相关者中识别出高铁站区产业空间的行为主体——高铁乘客。其次,在分析4类高铁乘客行为特征、活动区域和需求预期差异的基础上,阐释同样的服务设施由于乘客需求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交通属性和消费属性,分析这一站区产业成长机制。最后,在增长极理论和圈层理论的基础上,阐释高铁站区产业设施随着高铁乘客需求意愿和使用频率的降低围绕高铁站由近及远分布的圈层空间机制。以此初步构建了基于高铁乘客出行特征的高铁站区产业空间发展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为高铁站区产业空间的调控优化、分类指导提供决策参考。
【作者单位】: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高铁站区 产业空间 高铁乘客 发展机制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04;41201170)
【分类号】:F532
【正文快照】: 1990年代以来,高速交通技术迅速发展,对全球化中的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组织产生重大影响[1-2],并引发对传统空间观的反思和新空间形式的讨论。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以其大容量、高速度和客运性等特点,使得高铁站周边区域汇聚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高铁客运站和空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庄佩君;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罗湘蓉;基于绿色交通构建低碳枢纽[D];天津大学;2011年

5 王晶;基于绿色换乘的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杨章贤;信息时代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石崧;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方维慰;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武前波;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志刚;论大型铁路客站对交通资源的整合作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崧;;新产业空间的崛起及其对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影响[J];城市观察;2011年03期

2 杨悦;;一元模式:探究张家港市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新特色[J];江苏城市规划;2009年01期

3 朱华晟;赵雪平;吴骏毅;刘兴;;大学与城市创意产业空间—网络构建——以北京市规划设计业为例[J];经济地理;2013年03期

4 ;产业空间无限 商业网络有形[J];节能与环保;2008年02期

5 本刊编辑部;白云川;张艳;;CAD的“纠葛”[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年10期

6 沈望舒;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空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蒋万芳;邓毛颖;肖大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及空间发展策略——以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规划师;2012年07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培峰;曹蓉;;创意产业空间解读与规划探讨——以温州创意产业园概念规划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1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C];2014年

3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4 黄珏;;宏观政策视角下的上海产业空间发展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宝平;;基于全球价值链的3G产业空间网络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林先扬;许学强;周春山;;大都市区产业空间成长机制与支撑体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郭嵘;张韧柘;;深圳市岸线地区产业空间发展规划策略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玉海;;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首都经济圈内涵与产业空间再造路径探讨[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宋其东;;关于工业园区发展的三个问题[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华;我省将完成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N];山西政协报;2007年

2 记者 季杰 解冰;各区加快推进产业空间再造[N];深圳商报;2013年

3 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李程骅;中国城市产业空间的三次变革[N];西安日报;2008年

4 今日投资 杨艳萍;医疗设备产业空间广阔[N];上海证券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许晓东;“智能养老”呈现全新产业空间[N];消费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杨彩华;节能环保:多大的市场蛋糕和产业空间?[N];成都日报;2014年

7 记者 张奕 通讯员 魏林;“十二五”城市规划优化产业空间[N];解放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庞彩霞;中山牵手潮州 拓展产业空间[N];经济日报;2014年

9 颜芳;“节能减排”开辟数千亿元新产业空间[N];新华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杨明;生物产业空间巨大 三年内有望倍增[N];中国工业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军;长春市产业空间与土地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成彬;沈阳产业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宇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空间集约利用的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姜涛;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空间演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4 杨随;中国汽车产业空间演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高铁站区产业空间发展机制——基于高铁乘客特征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406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e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