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交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交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依据IPCC清单指南的数据,采用"自上而下"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对2000-2013年甘肃省交通碳排放进行测算,对交通碳排放总量、人均量、交通能源碳排放结构及碳排放强度进行动态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岭回归统计方法对甘肃省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交通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煤炭、汽油、柴油、电力四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占交通碳排放量的绝大部分;交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城镇化水平、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人均GDP每增长1%,导致交通碳排放分别增长0.221%、0.137%、0.174%和0.125%.建设低碳交通体系将成为甘肃省交通部门减碳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兰州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院;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关键词】: 交通 碳排放 STIRPAT模型 甘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401645)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0CGL050)资助
【分类号】:F512.7;X322
【正文快照】: 0引言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毋庸置疑的.自1950年代以来,许多已经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变化在年代纪到千年尺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无疑会加大这一趋势[1-3].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逐年增多,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资源短缺及空气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2 徐中民;程国栋;;生态经济研究中的整体性视角[J];冰川冻土;2011年03期
3 陈飞;诸大建;许琨;;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型、现状问题及目标策略——以上海市实证分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6期
4 苏城元;陆键;徐萍;;城市交通碳排放分析及交通低碳发展模式——以上海为例[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3期
5 苏涛永;张建慧;李金良;倪颖;;城市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京津沪渝面板数据的证据[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年05期
6 张陶新;曾熬志;;中国交通碳排放空间计量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10期
7 任贾文;;全球冰冻圈现状和未来变化的最新评估:IPCC WGI AR5 SPM发布[J];冰川冻土;2013年05期
8 沈永平;王国亚;;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2013年05期
9 徐中民;;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I):理论框架与集成实践[J];冰川冻土;2013年05期
10 张杨;王文科;贾小丰;张晓娟;李巨芬;金晓琳;石维栋;李永国;;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编图技术方法研究[J];冰川冻土;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云雯;段美英;鲁绍坤;杨德;;岭回归分析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及农业应用实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2 焦文献;徐中民;尚海洋;程怀文;;基于ImPACT等式的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分析——以甘肃省虚拟水消费为例[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3 钟方雷;徐中民;程怀文;盖迎春;;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历史演变[J];冰川冻土;2011年03期
4 徐中民;钟方雷;;生态经济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初探[J];冰川冻土;2011年05期
5 程国栋;徐中民;钟方雷;;张掖市面向幸福的水资源管理战略规划[J];冰川冻土;2011年06期
6 董光前;高新才;;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J];冰川冻土;2012年01期
7 徐中民;;风行水上——论科研人员之道[J];冰川冻土;2012年01期
8 徐中民;;幸福之路——生态经济涣有丘的序幕[J];冰川冻土;2012年01期
9 董光前;高新才;;甘肃黄河谷地城市与城郊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2期
10 刘玉卿;徐中民;;基于IPAT模型识别的人文因素空间化方法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宇;曹伯虎;袁文凯;;天津津滨双城客运交通发展模式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小东;郑元同;;“双化”联动背景下西部中小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思考[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立中;梅昌艮;贺玉龙;熊春梅;;绿色高速铁路理论与评价体系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婧;;面向低碳目标的城市群紧凑发展策略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7 田静;;基于低碳理念的大城市新区道路交通规划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8 夏露;张强;孙宁;翟颖佳;王世华;;江苏近53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 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4年
9 沈俊逸;吉婉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低碳交通策略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 城市交通规划)[C];2014年
10 陈操操;刘春兰;汪浩;陈龙;王海华;关婧;李铮;;京津冀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差异的空间关联度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伟;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和效率差异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李佳圆;持久有机氯污染物(PCEs、DDTs和HCHs)的类雌激素效应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高魏;农地城市流转供给与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5 鲍文东;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成忠;生态足迹模型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杨;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向前;广州市医疗保险费用分析及疾病经济负担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9 倪琳;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可持续消费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胡喜生;福州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城市化耦合的关系[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玲;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分析与对策建议[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2 刘志谦;城市低碳客运交通系统结构与土地利用综合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卢会芬;大城市低碳客运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张健;基于LEAP模型的长春市城市客运交通低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方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晶;基于碳排放约束的渤海湾北部运输网络构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张科;基于.NET的预测决策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杨玲;河北省气溶胶时空格局的影响因子定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莉;海河流域京津冀地区虚拟水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先超;城市低碳发展与提升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永平;;IPCC WGI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2007年01期
2 李玉文;徐中民;;社会资本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以黑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3 王俊峰;王根绪;吴青柏;;青藏高原腹地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泽草甸生长季节CO_2排放通量及其主要环境控制因子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3期
4 张森琦;刁玉杰;程旭学;张晓娟;张杨;郑宝峰;赵学亮;;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逃逸通道及环境监测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6期
5 王娇月;宋长春;王宪伟;王丽丽;;冻融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11年02期
6 程国栋;徐中民;钟方雷;;张掖市面向幸福的水资源管理战略规划[J];冰川冻土;2011年06期
7 王学佳;杨梅学;万国宁;;藏北高原D105点土壤冻融状况与温湿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12年01期
8 徐中民;;风行水上——论科研人员之道[J];冰川冻土;2012年01期
9 罗栋梁;金会军;林琳;何瑞霞;杨思忠;常晓丽;;青海高原中、东部多年冻土及寒区环境退化[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10 仇保兴;;创建低碳社会 提升国家竞争力——英国减排温室气体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灿伟;我国低碳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525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52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