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交通运输业 能源消耗强度 拉氏因素分解 分位数回归
【摘要】:能源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世界能源出现普遍短缺的背景下,降低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2000年~2013年交通运输业能源数据,建立拉氏因素分解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使用效率的显著提高是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降低的主因。(2)各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取决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水平。当使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能源价格,可以显著的降低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但当使用效率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各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则一直是降低消耗强度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能源消耗强度 拉氏因素分解 分位数回归
【基金】: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重点课题“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研究”(项目号:ZB01)
【分类号】:F512.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交通运输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对能源有极大的依赖性,只有在能源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对国民经济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才能充分拉动社会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然而,随着大量能源的持续消耗,我国的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畅;孔宪丽;高铁梅;;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机制与价格非对称效应研究——基于结构VEC模型的计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3期
2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0期
3 林伯强;牟敦国;;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4 林伯强;王锋;;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年12期
5 韩亚芬;孙根年;;我国“十一五”各省区节能潜力测算[J];统计研究;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中国能源消耗和能源强度变化趋势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Heavy Industry Share Increase Is Causing Higher Energy Consumptioni[J];China Economist;2007年04期
3 范英;吴方卫;;中国液态生物质燃料产业发展的间接社会收益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4 宋旭光;席玮;;中国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5 浦勇超;王祥;潘祺志;;我国省际能耗强度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6 尹宗成;丁日佳;江激宇;;FDI、人力资本、R&D与中国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7 陈宇峰;缪仁余;;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汽车消费需求的非线性冲击效应:1997-2008[J];财贸经济;2010年05期
8 宣烨;周绍东;;技术创新、回报效应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9 ;The Convergence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Intensity Gap between Regional Sectors[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3期
10 郭丽丽;原毅军;;区域性节能潜力测算:概念解释与方法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郑义;徐康宁;;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李慧明;王磊;;基于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减物质化多重因素分解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4 楼润平;薛声家;;信息系统培训成本与咨询成本决策优化——基于S型学习曲线的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波;纪树东;李青;;农产品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基于CGE模型的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6 吴方卫;张锦华;孔艳杰;;潜在原油缺口与经济可持续增长[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陈丽娟;中国开放式基金组合的市场风险度量[D];东华大学;2011年
4 邹累;油价波动对道路运输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刘清江;自然资源定价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陈丽;基于复杂性的经济市场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崔立志;灰色预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董锋;中国能源效率及能耗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丽娜;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伟杰;外生供给冲击、内生货币政策选择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杜宇;总量控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田文军;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收剑性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昆;我国沿海地区电能利用效率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凤丹;;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原因分析[J];系统工程;2008年04期
2 周大地,朱跃中;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的我国能源供求前景[J];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10期
3 陈淮;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国际化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7期
4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5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6 刘畅;崔艳红;;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7 曾秋根;;商品指数基金、油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预期的自我实现[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12期
8 林伯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改革进程与配套改革[J];管理世界;2005年08期
9 梁巧梅,魏一鸣,范英,Norio Okada;中国能源需求和能源强度预测的情景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管理学报;2004年01期
10 王立平,龙志和;基于Granger原因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评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伯强;[N];中国证券报;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涛,吴耀宏;成都能源消耗强度因素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2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0期
3 刘畅;孔宪丽;高铁梅;;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8年09期
4 陈东景;;近期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特点与思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5 郝瑞彬;;河北省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的直接因素分析与完全因素分析的比较[J];理论月刊;2003年09期
7 焦青霞;白玉红;;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能源消耗强度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09期
8 王传荣;范文潮;李俣;;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2期
9 陈旭远;林永然;李中海;;区域能源消耗强度与碳排放关系的差异研究——基于2001~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J];特区经济;2013年07期
10 王玉潜;袁建文;;开放经济系统的能源消耗强度因素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8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青;;关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辽宁省能源利用率的对策建议[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经济管理分册)[C];2014年
2 巩在武;吴杰;;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及消耗总量趋势预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玉歆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不能过分追求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千 刃;燃油税:等待戈多[N];中国企业报;2005年
3 林晓;“碳强度”将成约束性指标[N];中华建筑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秀强;今年能源消耗强度降低3.9%以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5 特约分析师 牛犁;80美元近在咫尺国内节能压力巨大[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于长洪 李洪磊 雷琨;数字“有爱”[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7 本报评论员;让节能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N];青海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林火灿 实习生 白文站;能耗排放如何做“减法”[N];经济日报;2014年
9 记者 陈学婧;“十一五”时期我国扭转能耗强度大幅上升势头[N];中国电力报;2011年
10 沈衍琪;在华外企增加并未加大能耗[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强度差异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2 山瑞杰;中国区域能源消耗强度收敛性分析[D];华侨大学;2011年
3 田晓飞;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马萍;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5 林峰;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耗强度的相关性研究2000-2007[D];复旦大学;2010年
6 熊昕;基于T-LMDI模型的制造业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程度分析[D];东北大学;2011年
7 孔金燕;FDI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62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66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