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及协调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及协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群 城际轨道交通 空间结构 分工和专业化 组织机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发展形式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流。为了适应城市群不断发展的需要,需要城市群内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支持愈加频繁的物资交往、人员流动,而城际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安全性高、准时等优势,成为城市群综合快速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也是各级政府积极倡导的城际高速交通网络的发展模式。同时,城际轨道交通不仅能够满足城市群客货运输需求,而且还是影响和引导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何种演化关系,并且是如何影响、引导其发展,这在理论和实证上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系统、全面地剖析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及相互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按照“观察现象、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分工理论、集聚理论、区位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等理论,研究通过现象所提炼出的“城际轨道交通是如何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是如何与城市群空间结构互动与协调的,促进它们的相互协调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机制?”三个经济学问题,并逐一进行了解答。 首先,论文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基本规律、影响因素、动力和实现路径,指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经历了“分散发展阶段——极化发展阶段——扩散发展阶段——网络化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城市群的发展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分工与专业化的演进才是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源动力,并且通过延长迂回生产链条、集聚与扩散效应两种作用力来推动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首次基于微观经济学的循环流量图,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溯源为企业、产业区位和人口区位选择的演变,构建了本文的基础分析框架。同时,将该分析框架与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动力的分析紧密结合,形成了本文分析三个经济学问题的基本逻辑。 其次,论文根据所构建的基础分析框架,首次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相应的论证模型,从分工与专业化演进的视角入手,深入剖析了城际轨道交通在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过程中的两条作用路径——企业和产业区位、人口区位演化发展的作用机理,并通过东京都市圈、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论证了理论分析结论,以解答“城际轨道交通是如何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这一经济学问题。研究表明,城际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群城际交通的骨干,能够影响分工与专业化的演进,进而影响产业区位、人口区位的选择以及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同时,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也能够成为产业、人口的扩散与集聚的重要轴线和空间指向,推动城市群空间结构有序地演化。 再次,论文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对城际轨道交通的影响和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以及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相互协调的内涵和目标,力图清晰地说明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协调的,构建了判别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相互协调与否的判别框架,并通过东京都市圈的实证分析论证了理论分析结论,以解答“城际轨道交通是如何与城市群空间结构互动与相互协调的?”这一经济学问题。研究表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适应。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相互协调需要在组织层面、地理空间层面、功能层面以及环境层面四个层面分别实现协调发展。 最后,论文对促进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相互协调所需要的组织机制进行了研究,运用改进的城市间多维协调分析框架,结合我国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首次系统地对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在规划、投资和运营中的合作协调机制进行分析,提出适宜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投资和运营的合作协调机制,力求为我国城际轨道交通及城市群经济的高效发展提供支撑,以解答“促进它们的相互协调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机制?”这一经济学问题。研究表明:在城际轨道交通的规划、投资、运营过程中,应当注重区域协调机构的作用,通过区域对话平台,对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的实际需求进行综合评判,重视城市群规划整合的作用机制。同时,应当充分挖掘城际轨道交通产业的特征,从可盈利层入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项目推动、契约治理等方式提升产业活力,提高经营效率。并且应当注重保障机制的建设(其中处罚机制比补贴机制更为有效),通过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规范市场与政府的行为,减少市场失灵和政府过度干预带来的损害。
【关键词】:城市群 城际轨道交通 空间结构 分工和专业化 组织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7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序言11-20
- 1 绪论20-42
- 1.1 研究背景20-26
- 1.1.1 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0-22
- 1.1.2 城际交通系统是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前提条件22-24
- 1.1.3 城际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城际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24-26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26-28
- 1.2.1 问题的提出26-27
- 1.2.2 研究意义27-28
- 1.3 主要研究内容28-35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内涵28-34
- 1.3.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界定34-35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35-42
- 1.4.1 研究方法35-36
- 1.4.2 研究思路36-39
- 1.4.3 研究的章节框架39-42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42-62
- 2.1 相关理论基础42-55
- 2.1.1 分工理论42-51
- 2.1.2 集聚理论51-53
- 2.1.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53-55
- 2.2 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55-56
- 2.3 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综述56-60
- 2.3.1 交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56-58
- 2.3.2 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58-59
- 2.3.3 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相互协调59-60
- 2.4 文献评述与研究空间60-62
- 3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影响因素及基本分析框架62-90
- 3.1 国内外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历程与影响因素分析62-77
- 3.1.1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62-69
- 3.1.2 东京都市圈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69-77
- 3.2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影响因素77-82
- 3.2.1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78-80
- 3.2.2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80-82
- 3.3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分析框架82-87
- 3.3.1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82-86
- 3.3.2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实现路径86-87
- 3.4 本章小结87-90
- 4 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作用机理90-134
- 4.1 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企业和产业区位选择的作用机理90-106
- 4.1.1 通过迂回生产链条的延伸影响企业和产业区位选择90-96
- 4.1.2 通过集聚与扩散效应影响企业和产业区位选择96-105
- 4.1.3 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企业和产业区位选择的作用分析105-106
- 4.2 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人口区位选择的作用机理106-115
- 4.2.1 通过迂回生产链条的延伸影响人口区位选择106-107
- 4.2.2 通过集聚与扩散效应影响入口区位选择107-114
- 4.2.3 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人口区位选择的作用分析114-115
- 4.3 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115-131
- 4.3.1 东京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对其空间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115-125
- 4.3.2 珠三角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对其空间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125-131
- 4.4 本章小结131-134
- 5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互动与协调134-156
- 5.1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互动机制134-141
- 5.1.1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对城际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的影响134-139
- 5.1.2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互动139-141
- 5.2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相互协调141-146
- 5.2.1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相互协调的内涵与机制141-143
- 5.2.2 影响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相互协调的因素143-144
- 5.2.3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相互协调的判别框架144-146
- 5.3 东京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与其空间结构协调状态的分析146-155
- 5.3.1 组织层面协调状态的分析与判别146
- 5.3.2 地理空间层面协调状态的分析与判别146-151
- 5.3.3 功能层面协调状态的分析与判别151-155
- 5.4 本章小结155-156
- 6 促进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相互协调的组织机制构建156-184
- 6.1 东京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的协调机制设计156-164
- 6.1.1 东京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的规划机制156-159
- 6.1.2 东京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的投资与运营机制159-164
- 6.2 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协调机制的基本选择框架164-166
- 6.3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的机制构建166-170
- 6.3.1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多维分析167-168
- 6.3.2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多维合作机制构建168-170
- 6.4 城际轨道交通投资与运营协调机制的构建170-175
- 6.4.1 城际轨道交通投资与运营的多维分析170-172
- 6.4.2 城际轨道交通投资与运营的多维合作机制构建172-175
- 6.5 城际轨道交通投资、运营的保障机制的构建175-182
- 6.5.1 城际轨道交通投资、运营的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175-177
- 6.5.2 引入保障机制对合作双方策略选择的影响分析177-179
- 6.5.3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的实证分析179-182
- 6.6 本章小结182-184
- 7 结论184-192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184-185
- 7.2 论文的主要结论185-187
- 7.3 相关政策建议187-189
- 7.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89-190
- 7.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90-192
- 参考文献192-200
- 附录A200-204
- 附录B204-212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212-216
- 学位论文数据集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朝和;;关于运输经济研究基础性分析框架的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姜丕军;;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王爱民;徐江;陈树荣;;多维视角下的跨界冲突—协调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2期
4 叶玉瑶;;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5 肖枫 ,张俊江;城市群体经济运行模式——兼论建立“共同市场”问题[J];城市问题;1990年04期
6 徐清梅,张思锋,牛玲,雍岚;中国城市群几个基本问题的观点述评[J];城市问题;2002年01期
7 宁越敏;从劳动分工到城市形态(一)──评艾伦·斯科特的区位论[J];城市问题;1995年02期
8 宁越敏;从劳动分工到城市形态(二)──评艾伦·斯科特的区位论[J];城市问题;1995年03期
9 方创琳;;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10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李浩;城镇群落自然演化规律初探[D];重庆大学;2008年
3 王娟;中国城市群演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申康;都市圈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宋英杰;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集聚效应[D];山东大学;2013年
6 毕秀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龙;都市圈政府间关系整合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74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874622.html